
3位看來只廿多卅歲的年輕人,事業偏偏向最「老」的方向發展;他們那頭濃密的黑髮,與行業形象成了強烈對比。3人背景各異,一位是安老業第二代,一位曾是金融新貴,一位做了客服工作十年,後來都不約而同在職途上與「老友記」相遇,找到不一樣意義。縱使疫情嚴峻,他們愈戰愈勇,誓要以安老明志。「許多人以為疫情下,長者中心停業是理所當然,但事實並非如此,正正因為疫情,我們更不能停下來,要盡力去做。」
和悅社會企業服務發展經理陳碩暉:疫情突顯安老工作意義
第五波疫情來襲,安老院舍成為確診重災區,而在社區為長者提供服務的日間中心,雖不像院舍般大規模爆疫,但處境亦甚艱難。陳碩暉6年前入行,工作生涯有三分一在疫下度過,他說正因經歷疫情洗禮,讓他更看清安老工作意義。「我們在社區營運長者日間中心,雖不像消防和醫護般,救人性命於危,但疫情下社區許多長者陷入困境,致電中心求助時真的會叫『救命』,尤其他們確診卻得不到任何支援,就連吃的也沒有,我們要盡力設法協助。」和悅社會企業管理和營運「和悅會」,目前在社區設有10間長者日間中心及1支家居服務隊,提供日間託管、起居照顧、陪診、送飯等服務。
長者需要不會「清零」
疫情令許多行業停擺,但長者的需要卻不會終斷。「縱使許多長者因疫情嚴重而留在家中,暫時不來日間中心,但中心服務不能說停便停,例如有些獨居長者自理能力差,若你不上門送飯,他們三餐怎麼辦?面對長者迫切需求,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和悅會服務對象多為基層長者,不少是參加社署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而透過中心獲得服務。

陳碩暉說,安老業可創新職業階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然而緊守崗位不容易,陳碩暉形容,在疫情高峰期,員工每天上班像上戰場,即使加強保護裝備、每天做快速測試,亦難免擔心被感染。「但同事沒有退縮,堅持到中心當值,或為長者送飯。最困難是3月時,超市藥物和食品被搶購一空,我們收到許多長者來電求助,說家裡藥物、食物統統沒有。我們於是發起募捐活動,協助採購抗疫物資派給長者。疫情下我們工作多了一份支援社區的使命感。」
雖然疫情令行業挑戰重重,但亦為未來發展帶來啟示。陳碩暉說,安老業急需加強人力發展,未來可進一步在社區發掘潛在人力資源。「如家庭主婦、少老(young old)、待業人士,甚或斜槓族年輕人。若我們能增加工作彈性,配合適當培訓,可讓他們為同區長者提供照顧和送飯服務,減輕人手壓力。此外行業亦可創新職業階梯,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如想入行,最重要是『有心』,這樣方能經得起考驗。」陳碩暉是安老業第二代,父親營辦安老院,他大學畢業後入行,朝安老社企方向發展。他說,雖然入行看似順理成章,但只有在前線親身經歷過,才領略安老意義 。「我小時常待在院舍,但並不喜歡安老工作,因你即使做得再好,長者最終也悄悄離開(離世),令人感覺『很灰』。直到6年前入行,加入長者日間中心工作,讓我體會到,原來自己的一雙手,可為長者生活帶來不同,這就是意義所在。我曾為獨居長者送飯,去到他家中聞到臭味,後來發覺長者失禁把排泄物遺在床上,於是我先幫他清潔,然後把飯『叮熱』,再跟他聊天才離開。雖然工作原本只是送飯,但我沒計較多走一步,因我知安老是『為人』而做。」
和悅會(大埔)個案經理程栢賢:不擔心自己中招 只憂「老友記」無助
疫情令安老業人人自危,程栢賢亦坦言很擔心,「但不是擔心自己『中招』,畢竟我後生,萬一確診亦能很快康復,但一班長者則不同,他們有些獨居無依,有些患認知障礙,有些曾中風,無論身體機能、反應、活動能力,皆比我們差很多。做安老就是要將心比己,故我常常擔心他們的境況。若我們不提供服務,他們便沒人照顧,所以正正因為疫情,我們要更盡力去做。」
疫情來襲,獨居長者處境艱難,安老要多走一步。「有些長者根本不知怎樣做檢測,甚至連自己感染了也不知道,直至我們上門送飯為他們做快測才發現,要安排他們送院治療。」最難過是得悉長者確診離世,但這亦令他體會人生無常,要珍惜眼前。「早前有位伯伯確診要入院,他昔日常到中心參加活動,一向活躍健談,他入院前還叫我不用擔心,說他很快便康復回來,沒料不到1星期便病逝了,那刻我感覺突然失去一位朋友,而這亦令我反思,工作要更珍惜每分每秒,把握與長者相處的機會。」

程栢賢現正進修社工課程,冀掌握更多知識技巧為工作增值。
程栢賢的安老事業路,一直冒著疫情前行,正式入行是2020年3月,即疫情爆發後1個月,當時他辭去金融業高薪厚職,成為安老業一員。他原本從事理財產品和股票買賣工作,習慣在金錢世界裡打滾。「但錢來得快亦去得快,每天下班吃喝耍樂,跟同事飲紅酒、食雪茄。做了數年,漸覺厭倦。」
後來祖母離世,他正在英國出差,沒能見她最後一面,令他反思工作意義。機緣巧合,他公餘修讀物理治療助理課程,放假在和悅會當兼職復康助理,上門協助長者做復康運動,工作再沒「分分鐘數百萬上落」,反有種實在感覺。「首次上門教一位婆婆做運動,她一見我便笑著問:後生仔,你吃飯了沒有?若未吃,我已煮好飯,不如一齊吃。這令我體會,人與人之間可以沒隔膜,工作有一份人情味在裡頭。」
當兼職兩年後,決意入行做全職,剛巧和悅會在大埔開設日間長者中心,他獲提拔擔任個案經理,負責管理和策劃業務。他說工作一大挑戰是要平衡業務和社會需要,有時甚至明知虧本也要做。「例如為獨居長者送飯,有長者住沙頭角,送飯車程要一個多小時,雖然去一次便蝕一次,但我們仍繼續做,因若你不送飯,長者便沒得吃。這是對人的服務,賺錢還是其次。」
和悅會(觀塘)個案經理(行政)張少妍:工作最緊要幫到人
近兩年來,不少人留家抗疫、在家工作,但社區卻有不少長者,留家反而易生危險。張少妍對此體會甚深:「像有位婆婆患認知障礙症和兒子同住,兒子平日要上班,會安排長者來中心讓我們照顧。第五波疫情來襲,兒子沒得在家工作,每天要回公司,若我們中心停擺,長者便獨自留家無人照顧,會有走失或意外風險。所以,即使疫情嚴峻,我們仍盡力維持營運,做足防疫措施,讓有迫切需要的長者來中心,起碼可留在安全地方並有人看顧。」
疫情愈猛烈,愈突顯安老工作之重要,但緊守崗位需有勇氣與堅持,不是只為賺錢打份工。「這兩年來,我最感受到同事無私付出,像有同事擔心自己確診會傳染女兒,於是安排女兒寄宿朋友家中,她堅持每天在前線送飯,即使長者確診了,仍把抗疫物資和飯菜送到長者家門外。」

張少妍說,從事安老業,知識技巧可邊做邊學,唯服務心態一定要正確。
張少妍說,工作的堅持與毅力,源於一顆助人心志,那是入行必備條件。「很記得首天上班,上司第一句便跟我說:工作宗旨是『最緊要幫到人』,除非長者情況超出我們可處理的能力,例如有暴力傾向會襲擊人,否則應該盡力去協助。雖然上司已是機構管理人,但仍親力親為服務長者,像在中心看見長者需要去廁所,她也會主動上前協助。」
張少妍身為個案經理,需負責管理大小事務。回想當初入行,卻是無心插柳的起步。她原本從事客戶服務工作10年,生了孩子後,想找兼職工作,剛巧在勞工處看見和悅會招聘家居照顧助理,便決定一試。在前線照顧長者,令她更了解服務運作,領略助人意義。工作1年後,她有機會接觸行政和管理職務,後來獲晉升為個案經理。「安老業未來需有更多新血入行,除了前線工作,管理和營運亦需人手,年輕人若有志入行,心態比一切重要,知識技能可邊做邊學,像我亦是白紙一張入行,但你需有服務長者的心志,工作由心而發,才會做得好。」
創新職業階梯 推動安老業年輕化
本港安老業陷人力困局,除了安老院舍長期缺人,社區長者服務機構人手亦告急。近年政府推動「居家安老」政策,令社區長者服務發展加快,漸多機構設立長者日間中心、家居服務隊等,為當區長者提供日間和上門照顧服務,令相關人手需求不斷增加。隨著本港人口老化加劇,安老人力發展需要「追落後」,以應對「高齡海嘯」的挑戰。

前線做起升管理
然而,好些人對安老工作持負面印象,行業工種亦以前線居多,令人卻步。如何創新事業階梯,吸引更多新血入行,是業界不斷思考的問題。對此,陳碩暉有他的看法:「去年和悅會成立5周年,我們做了統計,發覺在20位中心主管裡,有六成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我們是如何吸引年輕人入行,建立新一代管理團隊?或許創新晉升階梯是一大要點。」他說,安老服務機構除聘有社工、護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亦需要營運管理方面的人才,若能讓更多非專業背景人員由前線做起,一步步接觸管理工作,晉升為個案經理或中心主管,料有助吸引更多人入行。
陳碩暉稱,和悅會設有營運管理事業階梯,即使年輕人沒安老工作經驗,亦非專業學科背景出身,也可嘗試先擔任復康助理、行政助理,或項目助理,作為前線起步點;到了第二年,則可晉升為主任,接觸更廣泛職務,包括中心營運、市場推廣、客戶服務、籌辦活動等。之後再累積經驗,可進一步成為助理個案經理、個案經理或中心主管。「個案經理負責人事管理、品質管理、個案管理等,角色有點像『店長』,需要熟悉前線工作。除了上述事業發展方向,前線人員累積經驗後,也可嘗試報讀社工、登記護士等課程,成為專業人員,朝專業職系方向發展。」

隨著本港人口老化,安老服務需求將更趨多元化,除了安老院舍、社區服務,未來將有更多創新的模式,如照顧者支援、長者管家服務等。為吸引富熱誠與創意的大學畢業生投身業界,和悅社會企業將於下月推出Management Trainee計劃,以培養新一代管理人才。「Management Trainee計劃為期3年,入職者將接受連串訓練,先在中心擔任前線工作並熟習營運,之後再到總部4個部門實習,包括市場推廣及傳訊、服務拓展、人力發展及培訓、項目管理,負責不同工作。完成培訓後可按興趣志向,選定1個部門作長遠發展,並擔任助理經理一職。」
培訓入行有門路
安老業長期人手短缺,香港安老服務協會曾進行人力調查,發現業內有近6,000空缺,空缺率達25%,並以護士、護理員等人手最為渴求。未來本港人口老化,料安老人手需求進一步增加,而坊間機構和院校辦有多類課程,以增加人手供應,如僱員再培訓局便辦有護理員、保健員、職業治療助理、物理治療助理等課程,並提供就業跟進服務。此外,社署和社福機構合辦「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以「先招聘,後培訓」模式培訓前線護理人員。至於專業人手方面也有特定課程,增加人力供應,如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自2012年起,隔年開辦兩年制自資物理治療學及職業治療學碩士課程,為具學士資歷但本科並非修讀該兩專業人士提供成為專業治療師的階梯。為鼓勵畢業生投身社福界,社會福利署向非政府機構撥款,為獲理大取錄同時獲非政府機構聘請的學生提供學費全費資助,學生畢業後須於有關機構工作3年或以上。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