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你可曾遇過以下其中一種類似情況?還是兩種都碰上呢?
情況一:沒染疫 更擔心
「這段時間即使確診數字回落,但我仍很擔心,每次外出後也要清潔消毒讓我感到很疲累。朋友叫我放鬆點,但我真的辦不到。我最擔心是街上愈來愈多康復者,他們或恃著自己有抗體而忽略防疫措施,對我這些沒抗體的人而言,構成更大的感染風險……」
情況二:曾染疫 憂難康復
「雖說染疫的症狀只像感冒,在家隔離亦能康復,但這始終不是感冒呢!何況現在所謂的康復,也只是由『兩條線』變回『一條線』而已。最近有愈來愈多報道指出感染會有後遺症,也不知是否屬永久性的,所以很擔心不知要多久才能真正痊癒。」
大家生活不同範疇也受疫症影響,情緒多少因而起伏,亦可能感到納悶。其實無論有否染疫,大家都可能因社交和慣常生活方式被中斷,而出現心理健康不佳的狀況,如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和憂鬱等。究竟可如何減少疫情對我們心理的影響呢?
筆者以近期接觸過的個案當事人,簡單綜合出以上兩個情況,甚至有人在染疫前出現情況一的想法,而染疫後出現情況二的想法。兩種想法有一共通點——把焦點放在自己不能管理的事情上,如擔心他人防疫和衞生意識薄弱、擔憂後遺症和康復時間等。
當我們面對自己不能掌握的狀況,便容易產生焦慮感,因此可嘗試調整,把焦點集中在自己可做的事情上,例如出現類似情況一的想法時,可專注想想若身邊有防疫意識低的人,你可做甚麼保護自己,或檢視防護裝備和消毒程序是否充足;如有類似情況二的想法,並不斷查看會有甚麼後遺症,可嘗試把精神用於了解相關治療方法、了解能否靠食療或調整生活作息時間去應對。
把焦慮化成行動力,便是讓我們免除「疫下焦慮」的最佳方針。
文:梁瑋瑩
香港註冊輔導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