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相處少不免有意見不合,甚至發生衝突的時候。要防止衝突發生或升級,可嘗試用近似應對健康問題的做法,即「預防」、「治療」及「調理」。
「預防」是指日常與人相處時,需運用正向溝通技巧表達自己,了解對方立場與需要,避免誤會和衝突。這些基本溝通技巧包括使用「魔術語」(即溝通時一些會讓人感到愉快且禮貌的表達,例如「你好」、「早晨」、「唔好意思」、「可唔可以」等)、積極聆聽、展現同理心、反映感受、建設性批評、讚賞和肯定,以及運用「我」的訊息(I-Messages,用「我」字開首,說出內心感受和看法,不帶責備或判斷成分,旨在反映個人感受,令聽者較易接受,能拉近彼此距離,是一種合作性表達技巧)等。當運用這些技巧時,配合適當的身體語言和注意語氣聲調,更有助建立友善的關係。
至於「治療」是指衝突已經發生,需即時緊急處理,以防止關係惡化。第一步是「停一停」,讓情緒穩定下來,然後問自己為何會發生這場衝突?感受是如何?且期待的結果是甚麼?第二步是「想一想」,思考各種解決方法,分析利弊得失,從中選取最恰當的應對方法,例如請別人協助或調解;當衝突變得激烈時,可暫時離開現場,然後另找機會化解。若雙方都已冷靜下來,也有溝通的誠意和把握,便可以繼續傾談及解決問題。
最後是「調理」,即發生衝突後,如何整理思緒、了解自我。大家可以先多角度分析事情狀況,然後認清自己的看法和洞察自身情緒與感受,最後建立積極態度,並找出解決問題和往後避免與人發生衝突的方法。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要有健康強健體魄,就必須從運動、飲食及作息入手。而應對衝突的道理亦一樣,於日常提升溝通能力、與人保持友善關係,永遠是防止衝突發生的最有效方法。
文:王漢史
香港家庭福利會 全人專業服務資深社工
香港註冊社工,曾任中學教師,超過20年家庭服務、青少年服務及培訓督導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