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寒冷,會導致水汽凝結,所以特別容易風乾物燥。此時很多人會覺得皮膚乾燥,甚至起皮,那麼「冬燥」對我們身體有甚麼不良影響?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氣血、津液在體內正常運行。一旦外界環境變得乾燥,體內環境亦會改變,體液會透過汗液等揮發,不斷向外流失,導致津液不足,部分老人更會出現嚴重便秘,甚至有很多人因肺陰不足而出現乾咳。
在乾燥的環境裡,我們呼吸時,空氣所含如細菌、病毒等污染物,中醫稱之為「外邪」,會特別容易從口鼻而入。在正常情況下,口鼻是濕潤的,其黏膜能保持活性,有纖毛運動等,黏液會黏附外邪,阻止它們侵入。口腔亦是一個與外界平衡的微環境,通常能把外邪拒於門外。但若外界變得乾燥,皮膚黏膜亦會隨之而乾燥,外邪便很容易長驅直入。
在冬天,我們亦時常感到寒風毫無阻攔地從鼻子直入,而且患外感的比例也高於其他季節。睡覺時或覺莫名乾燥,第二天起來感覺周身不適、咽喉乾渴,甚至疼痛,並開始咳嗽,這就是外邪入體的信號。筆者有以下防燥湯水推介,助上班族滋潤防冬燥:
烏梅雪梨冰糖飲

材料:烏梅5粒、雪梨1至2個、鮮百合1両、無花果2至3個、雪耳3錢、冰糖適量。
做法:以上食材加水,大火燒開,然後小火煲1小時以上。
用法:可當作飲料飲用,男女老幼皆宜,因味道可口孩子尤其喜歡。
效用:
1.酸甘化陰滋潤五臟六腑,可清肺潤燥止咳;
2.保持體內水分充足,對抗外界燥邪引起的各種身心失調;
3.滋潤皮膚,美顏抗衰老;
4.助消化排毒,保護骨骼健康;
5.安神放鬆身體。
冬季亦是一年的終結,也是我們全年最忙碌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業績衝刺、年度盤點、年終考試等,每一樣都勞心勞神。在寒冷的季節裡,陽氣需要潛藏,本不宜有太多消耗,但現實生活不允許我們的腳步放緩,這時除了繼續努力做好工作,建議可多食用補氣養血的食物,再推薦大家一道適合冬日提升精氣神的食療方:
氣血雙補烏雞湯

材料:人參(生曬參)10克、五指毛桃30克、當歸15克、龍眼肉30克、烏骨雞1隻。
做法:
1.將人參、當歸、龍眼肉清洗乾淨。
2.把人參的參蘆(根莖)去掉,參鬚留下。一般認為參蘆有催吐作用,所以家常進補時去掉為佳。
3.烏雞處理乾淨,除去內臟及雞屁股後,涼水下鍋焯水。焯水時可放一些生薑或料酒,有助去除肉腥味。
4.焯好後撈出,把處理好的人參、當歸和龍眼肉塞入雞腹內。
5.用砂鍋在火上煲湯,水開後轉小火慢燉2至3小時。
6.時間到後,調入適量食鹽,攪拌均勻,撕開雞肉,即可盛碗享用。
這道烏雞湯不僅毫無苦味,還十分醇香甘美,再配合口感細嫩、入口即化的烏骨雞肉,堪稱「美食版的歸脾湯」,非常適合在年終因過度操心勞累、消耗太多、氣短心悸、失眠健忘、體倦乏力等症狀的人食療滋補。
溫馨提示:
①此湯男女皆宜,對症即可食用。
②外感期間不宜進補,痰濕體質和體內有熱的人也不建議服用,孕婦忌服。
(本文食療及建議僅供參考,有需要時請諮詢你的註冊中醫師)
文:葉丹博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臨床中心及中藥房資深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