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以前,英國單車隊在國際比賽成績平平無奇,從未贏過環法單車賽冠軍,僅曾在1908年的奧運贏過一項單項冠軍,但自從Dave Brailsford在2003年接任Performance Director(表現總監)後短短5年,單車隊表現開始脫胎換骨,屢奪國際獎項,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贏下六成單車項目金牌;2012年倫敦奧運會刷新9項奧運紀錄和7項新世界紀錄;2012年環法單車賽,車隊選手Bradley Wiggins成為首位贏得冠軍的英國單車手……從2007到2017年的10年時間裡,英國單車隊曾在6年內5次奪得環法單車賽冠軍、178次世界錦標賽、奧運會及殘奧會68個金牌,也被認為是單車史上最顯著的進步。
究竟是甚麼令成績一直平平無奇的團隊「升呢」成世界冠軍?
每天小改進 終極好成績
Dave Brailsford的答案是——在所有能改善的環節都通過微小改進(marginal gain),令運動員成績節節上升。
人們往往低估每天持續小進步的威力,即使每天只進步1%,效果在短時間內或難以察覺,但長遠可帶來驚人改變。假如配合大量相輔相成的小改進,積累成果來得比任何人想像的快,英國單車隊便是最好例子。
這例子亦可應用在習慣上。一個好習慣只要持之以恆,便能產生非凡進步,而一個持之以恆的壞習慣亦能帶來巨大影響。習慣在早、中期效果通常不顯著,但當跨越關鍵階段並解鎖新的能力後,效果就變得明顯。習慣是自我完善的「複利」,它會獎勵有耐性和堅持的人。
如何改變習慣?
《習慣的力量》作者Charles Duhigg提供一個科學化的框架教大家改變習慣,例如你喜歡吃餅乾,卻明知它令你血糖升高、體重增加,但仍戒不掉這習慣,可怎麼辦?
1.找出慣性行為
可嘗試以旁觀者角度來觀察自己的慣常行為:原來自己每天下午會去咖啡室買餅乾吃,並跟同事聊天,才返回辦公室繼續工作。
你有留意到自己為何要去買餅乾吃嗎?是滿足需要?因為肚餓?感到無聊?又或是血糖偏低?還是想在全情投入下一項工作前稍作休息,而吃餅乾輕鬆一下?
2.用各種獎賞進行試驗
接下來要測試這習慣是在「獎賞」自己甚麼。例如第一天,你想買餅乾吃時,只到附近散步,便返回辦公室工作;第二天去咖啡室時,買個甜甜圈然後獨自回辦公室吃,亦不跟人聊天;第三天買個蘋果,跟同事一邊聊天一邊吃;第四天只在辦公室喝杯黑咖啡和跟同事聊數分鐘,便繼續工作。
當用過4至5個不同方法後,嘗試找出箇中規律,並在每天活動後,記下回到辦公桌時想起的3樣東西,可以是你的想法,亦可以是感覺,譬如很放鬆、不再肚餓、聊得很高興等,這些筆記有助你在實驗結束後,輕鬆回憶當時想法和感受。
同時,每次測試後設置一個15分鐘的鬧鐘,當鬧鐘響起時,問自己還有沒有吃餅乾的衝動,例如吃甜甜圈當天的鬧鐘響起後如仍有衝動去咖啡室,那你便不是對糖有需求;又例如跟同事聊天後,你仍想吃餅乾,那「與人接觸」便不是令你吃餅乾的誘因。
3.分隔暗示
當出現想吃餅乾的衝動,請立即記低下列5項資訊:
.地點(如你正身處哪裡?)
.時間(如現在幾多點?)
.情緒狀態(如這一刻你覺得怎樣?)
.其他人物(如你身旁有甚麼人?)
.正在做甚麼(如在寫報告或回覆客戶電郵?)
到第二天你想吃餅乾時,又重覆記下上述5項資訊。直到記錄6至7天後,再回看紀錄,便可能看到誘發你吃餅乾的習慣成因,例如發現每天下午3至4時,你不是因肚餓,而是想與同事外出聊天散心。
4.制定改變計劃
習慣就是大腦自動在看到暗示時會做出的慣常行為,目的是為得到獎賞。要改變習慣,便要找出執行意圖(real intent)。當知道意圖是為了輕鬆一下,可制定相應計劃,如每天下午3時半找同事聊10分鐘。筆者明白改變習慣知易行難,我們往往容易「投降」,但若堅持下來,便會變成一個不假思索、不用提醒的自動行為,形成新習慣。
2023年還有大半年的時間,你會如何通過好習慣,令自己在今年內走向非凡?
文:Monica Siu
高管及職涯教練、培訓及促導師、國際教練協會(IAC)認證大師級教練及總會前理事。
電郵:monica.vpassio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