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逾85%國民居於政府興建的「組屋」,當地逾九成組屋屬自置物業,叫不少蝸居港人羨慕不已。組屋除了「價廉物美」,其樓宇保養亦為人稱羨,近年更用上種種新科技革新管理。當公營房屋管理遇上無人機、AI、大數據,會開創哪些新趨勢?怡安產業公司(EM Services)總裁、新加坡國際設施管理協會(SIFMA)前會長邱繼忠(Tony Khoo)不單是星洲設施管理業翹楚,亦為當地組屋管理的科技推手,由他細說行業新猶,最適合不過。
為探討物管業新趨勢,Recruit特地派員走訪新加坡。從市中心乘地鐵沿「東西線」往西行,來到中峇魯站下車,步行10分鐘抵達金殿路(Kim Tian Road),眼前是一個住宅區,有數幢顏色光鮮的大廈,通道寬敞整潔,景觀開揚。它們是星洲「名物」——組屋。

走進某幢組屋的二樓,來到EM Services的辦公室。該公司是新加坡第一間城鎮管理公司,亦為星洲公營房屋管理的龍頭企業之一,目前管理約60萬戶由政府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EM Services總裁邱繼忠站在辦公室窗前,講解這個社區的特點:「這裡是新加坡一個舊社區,有些組屋樓齡雖有數十年,但外觀一點不老舊,因我們重視維修保養。組屋每隔7年翻新外牆油漆、升降機用27年便須更換……這些都是我要處理的工作,妥善管理物業設施,提升居民生活愉快感,是我和團隊的重要任務。」
物管科技轉型
在這個歷史悠久的社區,可一探星洲物管業最新發展——大廈的設施管理走在AI科技尖端。邱繼忠說,大廈設施管理範疇眾多,有建築維護、機電維修、園林綠化、清潔衞生等,不少工作過往屬勞動密集,但近年起了重大變化。「例如我們會用上AI、無人機、大數據等提升管理效率,促進行業轉型創新。」

邱繼忠為新加坡國際設施管理協會(SIFMA)前會長,致力推動行業應用科技轉型。
邱繼忠續指,設施管理應用科技創新,是新加坡經濟和行業轉型計劃的一環。當地政府自2016年為23個關鍵行業制定「行業轉型藍圖」,當中包括金融服務、能源、物流、專業服務,以及房地產行業等,而與房地產息息相關的設施管理業,亦進行了升級轉型。「轉型計劃涵蓋四大範疇:智能科技應用、採購、設計可維護性(Design for Maintainability)、專業人才發展。政府與業界持份者成立工作小組,為業界制定科技應用指南,並推出各種資助計劃,供行內企業申請,添置各種軟硬件設備,而從業員亦可透過持續進修學習新知識技能。」
組屋管理結合科技,可有哪些創新之舉?「利用無人機和AI軟件,便是一個嶄新的做法,可協助解決一些常見問題。」邱繼忠舉例說,新加坡是熱帶國家,常年多雨,若大廈天台出現裂縫,容易導致積水和漏水,甚至有植物生長其中,令根部深入縫隙,以致滲水問題加劇,而利用無人機和AI技術,便可針對這個「痛點」,找到新的應對方案。「員工會操作無人機為天台拍照,而每次可拍到數以千計的相片,若單靠人手肉眼檢查則極費時,所以我們會利用AI軟件來掃描,透過智能辨識系統,能瞬間找出並鎖定水窪和裂縫位置,馬上對症下藥。這樣比起人手處理,可更快更準確地解決問題。」

星洲物管業需求各類人才,包括管理、策劃,以至科技專才。圖為EM Services員工團隊。
大數據作宏觀策劃
科技除可在前線發揮作用,亦可為物管「大腦」升級,建立智能控制室,尤其當管理單位戶數龐大,服務涉及眾多承辦商,科技可大大提升管理效能。邱繼忠說,EM Services管理的組屋分布在多個市鎮,而透過大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技術,管理人員在中央控制室便可緊貼各區情況,洞察趨勢、預視問題、及早解決。他舉例說:「管理人員若接連收到居民投訴街道不潔,可綜合數據,運用儀表板(dashboard)和熱圖(heat map)系統,在屏幕上顯示相關區域,並馬上追蹤路線,聯絡清潔服務承辦商找出問題原因,要求跟進改善,令行動更為敏捷。」
此外,從宏觀策略層面,亦可應用科技,預測居民需要,作長遠分析策劃。「如利用數據分析系統檢視住戶人口特徵,若發現某屋苑有許多年輕夫婦遷入,那便可進一步推算,數年後社區或有更多小孩出生,要及早規劃增添兒童遊樂設施。科技可助我們以更快捷準確方法,洞察數據背後的意義,了解居民的需要,這正是物業設施管理工作一大重點。」

邱繼忠續說,行業應用科技、改變傳統運作模式,打破人們對行業的刻板印象,這有利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以緩解行業人手不足問題。「行內就業人口老化,有志入行年輕人不多,這是行業面對的人力問題,而用上科技如無人機、AI、數據分析軟件,改變以往人手作業方式,可令工作變得更新穎有趣,並讓年輕人明白,這一行的工作不只有維修技術員,也可從事策劃管理,並走在科技的前沿。」
他預計,物管業未來科技應用日廣,從業員技能需「軟硬」並重。「不止要有『hardware』(設施硬件)的知識,也要好好裝備你的『heartware』,即用心了解居民需要,不是被動的處理投訴,而是主動地滿足其需求,甚至超越他們期望,而科技正可助你做得更好,所以也要練好數碼技能,促進工作升級轉型。」

邱繼忠打拼事業有一簡單法則,就是「不要只尋找切合自己技能的工作,而應努力改變技能以迎合新的工作」。
終身學習 自強不息
邱繼忠在行內打拼多年,起初由工程師出身,及後轉戰物管業,再升任管理人。他說,打拼事業既要有持續學習的韌力,也需有接受挑戰的彈性,在每項工作中練就新技能,自強不息。「我常告訴後輩,不要只尋找適合你技能的工作,而應努力改變技能來切合你的工作。無論上司委派甚麼任務給你,也應盡力去嘗試,別說沒經驗做不來,而要視之為好機會,讓你裝備新技能,勝任新職務。」
他笑言在職業生涯中,便是透過這種「技能轉換」方式,不斷求進。他回憶道,早期曾在一家物業管理公司工作10年,期間效力不同部門,先擔任商業策略部副總監,為公司開拓業務;後來他建議公司增設電腦管理系統,並獲委派執行該計劃,成立新部門;完成後,他再轉到市場策劃部,協助發掘具潛力的業務。「但凡公司有新任務,我都會主動參與承擔工作。正因如此,我得以轉換多個部門,掌握各種知識。那10年的磨練,令我獲益良多,因不用常常轉工,也可找到不同的工作機會。」

邱繼忠去年獲得新加坡設施管理行業領袖獎。
即使在設施管理界有多年經驗,他仍不斷進修學習新知識,近年更決定考取國際設施管理協會(IFMA)的「認可設施經理」(Certified Facility Manager)及「設施管理專業人員」證書。「我最近也修讀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數碼轉型變革管理』網上課程,學到新知識技能,有助帶領團隊利用科技創新。」好學不倦的精神,也令他贏得新加坡「技能創前程專才獎」(SkillsFuture Fellowships)。
為人稱羨的星洲組屋
新加坡發展組屋的理念是「居者有其屋」,政府開宗明義要讓所有國民自置居所,並視之為社會穩定的基石。組屋由政府建屋發展局負責興建,若以單位面積(新加坡樓宇一律採用實用面積)計,組屋一般可分3類:第一類是700呎2房單位,售價約30萬新幣(約178萬港元);第二類是900呎3房單位,價格約40萬新幣(約237萬港元);第三類是1,000呎5房單位,售約50萬新幣(約296萬港元)。國民可提取中央公積金(CPF)作為置業首期,日後也可以CPF金額供款。年輕人若計劃結婚,一般等候3年便可「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