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各界關注及推動職場共融,然而特殊需要(SEN)人士在求職路上處處碰壁,即使有部分於培訓後擁有職場技能,仍難以獲聘,未能一展所長,而僱主也不知如何支援SEN員工。有見及此,協康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於2020年12月展開「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 — 協康會『共創可能』」計劃(下稱「共創可能」),聯同香港大學及3間社福機構,連繫家庭、僱主及社區人士,為15歲或以上有特殊需要青年創建多元化就業機會,培養青年成為斜槓族(slash),進一步推動社會共融。
「共創可能」計劃團隊早前於觀塘The Wave舉辦2021-2022計劃嘉許禮(3A Ceremony)表揚各持分者,包括家長、社區人士及僱主對計劃的支持(Award)、答謝過去一年的付出(Acknowledge)及持續共同倡導共融就業(Advocate)。
現場除有大會分享「共創就業機會」短片、共融就業主題探討、僱主嘉許等環節外,更有由SEN青年及計劃專業團隊組成的共融樂隊Mus-inc繆聲.同樂演出原創歌曲《下一站‧‧‧共創》,以及讓參加者體驗「共創可能」的3個工作坊,包括新工種擴香石製作、個人優勢簡歷製作及真人圖書館分享。而多位計劃中的SEN青年更全力投入,參與嘉許典禮的製作、統籌、表演及工作坊,發揮他們多元才能,分享計劃的成果。
協康會於2020年開始透過政府「防疫抗疫基金」的「創造職位計劃」率先聘用SEN青年。今年獲分配37個名額,並聘請24位SEN青年任職中心助理,負責資訊科技、文書等工作。「創造職位計劃」將於今年底完結,協康會來年會以機構資源繼續聘用這班青年。
以「優勢為本」創造多元就業機會
「共創可能」計劃透過運用「優勢為本」(Strength-based)的介入手法,評估青年的個人特質與強項,為15歲或以上有特殊需要青年提供個別化職涯規劃、工作技能訓練和在職支援。過去一年,專責團隊按照50位有特殊需要青年的優勢,為他們度身訂造「優勢為本」履歷表;團隊亦開創了4個非傳統工種,包括多媒體製作員、共融音樂表演、網頁設計及製作員、記念品教學導師等工作,培養青年成為斜槓族,創造多元的就業機會。
此外,計劃亦透過個別化共融就業計劃(Inclusive Employment Support Plan, INEP),為不同職場推展共融就業,計劃團隊會先了解青年及僱主的優點和不足,再編寫個別化共融就業計劃,讓整個聘用及就業過程更順利。
「共創可能」計劃於2021-22年度,已為12個職場提供個別化共融就業支援,並為18個單位/公司的僱主及僱員提供共融就業分享,協助他們認識及支援共融就業。計劃項目經理鍾月樺認為,並非所有SEN青年均適應主流學校的課程,而一般的生涯規劃並非對應他們的獨特能力和需要,未能達致理想效果。由於普遍僱主對SEN青年欠缺充分理解,以致對他們產生誤解。以自閉症青年為例,他們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專注細節、聽從指示、不怕刻板重複的工序,忠誠工作,只要給予適當的職前培訓,加強他們的溝通和社交能力,選配與他們能力和興趣相符的工作,便能裝備他們應付職場上的挑戰,增加就業機會。
Slash青年盼開設電腦遊戲工作室
有高功能自閉症的Jason,今年28歲,中六畢業後曾修讀數碼娛樂科技高級文憑,但中途輟學,曾經做過影片編輯、搬運、市場助理等工作,但沒有一份工作做得長久。前路茫茫之際,Jason爸爸介紹他參加協康會自閉症青年支援活動。Jason擅長剪片及電腦遊戲創作,「共創可能」計劃針對他的強項提供斜槓工作機會,例如幫助機構攝製短片、剪片、擔當短片主持等。本來缺乏自信的他,得到社工不斷鼓勵,變得敢於嘗試,更重燃夢想,善用餘暇去進修他喜愛的IT範疇。現時Jason於協康會的服務單位擔任中心助理,更幫忙製作協康會家長資源中心的玩具圖書館資料庫,將各區傳統紙本記錄轉化成電子數據。Jason更為自己定下清晰目標,希望他日成立一間工作室,專門創作電腦遊戲。
而另一名不善與人溝通的計劃學員Iris,現於協康會總辦事處擔任文書助理,她對工作充滿熱誠及細心,願意接納他人的指導及建議,上司也欣賞她做事謹慎認真。她最初因為工作上要擔任接待工作而感到不安,但經同事們的協助下,她已逐漸適應工作並享受其中,更積極與同事打成一片。她未來希望能夠發展文職以外的興趣如手工設計,例如學習製作手工皂。
SEN青年乃重要人力資源
「共創可能」計劃團隊的教育心理學家鄭光言亦指出,SEN青年並不應該只被看成是可有可無的人手,僱主應該以人為本,除非是一些單純操作型的任務,否則應盡量避免員工被工作任務凌駕。無論員工有或沒有特殊需要,每位員工都有他們的強項優勢和限制。僱主應先了解SEN青年的本質、能力及特性,再從工作調適及職務共建發揮SEN青年最大的效能,達致協同增效。
僱主5招支援SEN青年
「共創可能」計劃項目經理鍾月樺表示,雖然近年有不少僱主願意聘用SEN青年,但他們也會面對一些實際問題。她綜合了5個重點,有助僱主建造一個適合SEN青年的就業環境及改變心態。
1.機構管理層推動:推動共融理念應該要以上帶下,貫穿整個機構。
2.友善工作間:提供員工培訓,鼓勵正面讚賞工作文化。
3.清晰工作指引:對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不足人士,避免同時提供太多指令,以免資訊混亂。
4.朋輩協助適應:安排同事指導及協助SEN青年融入職場。
5.了解青年優勢:多留意他們獨有的優點和特質,讓他們在工作中發揮自己。
協康會賽馬會「共創可能」計劃以發掘15歲或以上SEN青年的優勢和特質為本,結合職場的就業支援,推動共融就業,並創造多元的就業機會。計劃亦着重家長和社區人士的參與,讓他們能更有效協助SEN青年,推動社會共融。除了就業市場,計劃並會協助就讀高中及大專課程的SEN青年,探索及發展其職業生涯,讓他們在投身社會前有更清晰的方向和準備。
計劃詳情:http://www.heephong.org/cocjob
整理: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