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很多上班族來說,每天中午到哪家茶餐廳、吃A餐B餐或C餐,都是「選擇困難症」。對在家工作的我來說,也是一樣。
自從疫情爆發,漸漸習慣在家自煮午餐。我貫徹懶人精神,免治牛肉跳過醃製步驟,直接丟到鑊裡,加入三色雜菜和超市買的急凍炒飯,起鑊後加上生雞蛋,「宅男炒飯」15分鐘上碟。
為了減少油分吸收,最近利用一人份小電飯煲,把餸菜放進它附送的蒸格,連同白飯一起煲,成為「宅男蒸飯」。因為蒸格容量有限,餸菜份量得以控制,不似用鑊炒那樣吃過量。當電飯煲在「工作」時,我也回到電腦面前工作,半小時後就有吃的。更開心的是,除了碗筷和電飯煲內膽,我不用清洗其他廚具。
沒想到從前懶得開火更抗拒洗碗的我,如今寧可在家煮食,也不要跑到外面買飯盒。我嫌更衣穿鞋襪鎖門麻煩、嫌走路到茶餐廳費力、嫌落單等候飯盒再帶回家費時失事。漸漸發現,一邊聽Podcast一邊煮食一邊清洗廚具,可以省去吃完才被迫洗理一大堆廚具的麻煩。從前外出解決午餐,來回最少一個小時,腰間脂肪也無限屯積,嚇得我不得不減少上茶餐廳。
為了省時省力,我的潛意識不斷動腦筋,在瑣碎事情上「偷工減料」,好把時間和心力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不過,偷懶也要用點力氣,第一個條件是願意親自動手,煮飯是創作,我打開雪櫃,見到甚麼就煮甚麼可也;第二個條件是不挑食,願意接受肉類不經醃製、蔬菜用水煮的、超市食材不及街市新鮮等。相對味道,我更看重便利、省時、省力。
我沒耐性,不喜歡沒有意義的等待。浪費時間會自責不安、善用時間卻會帶來成就感,例如最近重新習慣隨身帶一本書,不再以玩手機來「謀殺」零碎時間。
好逸惡勞是人性,但只要善加利用,「偷懶」也可以成為一種動力。
文:黃擎天
2000年開始斜槓人生,曾任出版社編輯、廣告撰稿員、寫作人、旅行者、電台客席主持,著書32本,最新作品為科幻小說合集《薛丁格的社會》(未來敘事工場)。人生下半場要化繁為簡,只做閱讀、運動、寫作和廣告配音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