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曾否經歷過,當遇到困難找人傾訴時,對方雖很努力協助分析事情或提供解決方法,但卻不能舒緩你的負面情緒,反而令你有「愈傾訴愈心煩」的感覺?
以上情況頗常見,原因是大多數人聆聽別人的需要或困難時,會把重點放在評理或解決問題上,而忽略「同理」當事人當下心情和感受。同理(或稱同理心)是指與人溝通時,能站在對方立場去理解其感受和內在的主觀世界,讓你對他的感覺、想法和行為有所了解和領悟,令他感受到自己被明白甚至被接納,即使問題未能解決,情緒也舒緩不少。
因此,同理除了是一種態度,亦是一種技巧,亦即你在聆聽過後,能明白和理解對方處境與感受。一般來說,有效的同理回應需包括內容、感受和理解程度,以下例子或可提升大家對此技巧的掌握。
情景:同事忘記向客戶提交計劃書,他感到很不開心,於是找人傾訴。
看看以下哪一個回應能最有效地表達同理:
•「你辦事一向穩妥,沒想到今次忘記提交計劃書予客戶。」
對同事的遭遇(內容)表達了同理,但完全忽略他的情緒感受。
•「因為忘記提交計劃書予客戶,所以你感到自責和難過。」
「同理」同事的遭遇和感受,但略嫌不夠深入。 •「因為忘記提交計劃書予客戶,所以你感到自責和難過;亦因為不知如何補救,所以內心很混亂。」
對同事心情有較深刻體會,除了「自責」和「難過」,也能表達自己理解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混亂情緒。
•「你辦事一向穩妥,從來沒想到自己會忘記提交計劃書予客戶,因此特別感到失望與難過。與上司商量後,似乎找不到補救方法,令公司損失了一筆生意,故此你內心非常自責,也對公司感到抱歉。」
這個回應對同事的同理表達得最淋漓盡致,除深入理解同事的處境和情緒,亦能表達自己明白事件帶來的影響。
「同理」令別人感受到你能易地而處、明白他的處境和心情,當對方深深覺得被你了解和接納,負面情緒便會慢慢舒緩,彼此關係也自然會愈來愈緊密。
文:王漢史
香港家庭福利會 全人專業服務資深社工
香港註冊社工,曾任中學教師,超過20年家庭服務、青少年服務及培訓督導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