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政府加快推出樓宇和基建工程項目,亦推動創科和「再工業化」發展,為工程業帶來新機遇,使公、私營機構對各類工程師之需求愈加殷切。業界更預期未來5年,除與創科產業息息相關的製造、工業及系統(MIS)工程師人手渴求,土木、電機、結構、環境工程等人才,亦隨著本港種種新發展而變得機遇處處。
香港城市大學(下簡稱「城大」)工學院與理學院早前舉辦疫後首個實體招聘博覽會,提供逾2,700個空缺。參展企業來自建造、資訊科技、電子、工業生產、科研、能源等行業。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出席該活動時指出,據建造業議會早前公布人力預測報告顯示,由2023至2027年,本港建造業總工程量,每年將逾3,000億元,按這數值估算,於未來5年內,工程界約欠缺3,000名工程師,當中以土木、電機、機械、岩土、結構、環境工程等專才最為渴求。

左起: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配氣操作部總經理黎錦圖、城大工學院署理院長石燦鴻教授、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早前出席城大疫後首個實體招聘展覽。
創科推動工程發展
卜國明說:「工程學科畢業生絕不愁出路,因不論顧問公司、承建商,又或發展商、業主,皆渴求這方面的人才。此外,創科是香港另一重要發展方向,所以MIS、人工智能、機械人、生物科技、資訊科技、通訊科技等界別亦需要大量人才。」

他指出,工程師的職涯發展多元化,專業範疇不只一般人較認識的土木工程,而工作亦不限於設計和監督基建項目。「目前香港工程師學會已把香港註冊專業工程師認可專業資歷增至 21個專業界別,涵蓋不同領域,且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由細微至一件保暖天蠶衣所用的材料,至大家平日使用的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以至近年較受注目的生物醫學、能源、航空、物流及運輸等,總之涉及市民衣食住行的環節,都與專業工程師有密切關係。」

卜國明說,社會建設加上創科發展,令工程人手需求大增,料本港未來5年欠缺3,000名工程師。
「考牌」與專業發展
如想晉身「註冊專業工程師」(Registered Professional Engineer, R.P.E.),即俗稱「考取工程師牌」,卜國明表示,一般約需時4年,通常由大學的工學學士課程起步,期間學生可透過學會在校內所設的「學生分部」,認識各類工程專業工作。

畢業後,可入行擔任見習工程師,並參與香港工程師學會認可、為期3年的「HKIE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再累積1至2年相關經驗,成功通過學會的評審後,便可取得「香港工程師學會正會員」(MHKIE)資格,然後向工程師註冊管理局申請成為註冊專業工程師。

黎錦圖說,投身燃氣工程業,除富興趣熱誠,亦要具備創新能力。
至於職涯發展方面,卜國明稱,現時工程師事業大致可分為「私營機構」和「政府部門」兩途,各有不同晉升階梯(詳見下圖)。

卜國明認為,未來5至10年,社會發展將令工程師工作機遇愈來愈多,工作性質亦更趨多元化,工程師對社會和民生的重要性亦日益增加。「所以,工程專業不僅充滿挑戰性,亦很具意義。」他稱。

環保能源與減排使命
除參與社會建設項目,工程師近年另一重要任務,是推動環保減排,為社會達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而出力。隨著政府於2021年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零碳排放•綠色宜居•持續發展」為願景,而各公、私營機構亦積極響應,以香港中華煤氣為例,發展環保能源已是其新能源業務之焦點,該公司配氣操作部總經理黎錦圖出席城大招聘展覽時透露,發展氫氣能源,推動氫能巴士發展,是現階段的重點項目之一。此外,隨著社會工商業復常,對供氣服務需求有增無減,公司對工程人員求才若渴,今年計劃增聘逾20位工程師。

石燦鴻說,為啟發中學生對工程的興趣, 城大去年成立「鵬程優才工程學庫」 舉行一系列工作坊和教師增潤課程,讓中學師生參加。
他續稱:「為配合業務所需,除招聘燃氣工程師外,我們對機械、電氣、化工及土木工程等不同範疇的工程人才亦有需求。」
年輕畢業生若想成為工作團隊一員,他提到,除了硬技能,軟實力亦十分重要,要對燃氣和能源行業,尤其環保、可再生能源有興趣和熱誠之餘,亦要具備創新能力、以結果為本的思維方式、敢於接受挑戰,這些皆是公司選拔人才的考慮因素。「對科技、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具相當認知,能與時並進,也甚為要緊,因這是帶動工程界及公用事業有更好發展之要素。」他解釋。

學界創新育人才
因應本港工程業種種新變化,學界亦前瞻人才需求,並創新教學,加強工程專才培訓。城大工學院署理院長石燦鴻教授表示, 近年該學院推出5項新學士課程,如智能製造工程學、航空航天工程、微電子工程學、計算金融及金融科技雙學位課程,以及教授創科營運及管理的工程創業副修,以培養具商業觸覺和創新的工程專才。
石燦鴻續說,學院繼2022至23學年增設微電子工程學學士課程後,今年9月將開辦微電子工程學碩士課程,以配合香港創科和再工業化發展,儲備人才。

他表示,雖然目前微電子工業在本港仍在探索階段,但政府早在2020年動工興建元朗創新園時,已計劃在園區開設微電子研究中心,支援新一代微電子產品,包括芯片的設計和試產。「縱使香港未能一下子大規模生產微電子產品,但愈早培育人才,就可未雨綢繆,創造更多協同效應,為這類科技含量高的工業,做好人才方面的支援與準備。」
文: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