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BB」即是嬰兒,他們又可分為「小BB」和「大BB」—前者指由出生至一、兩歲的嬰孩;後者則指體能和行動表現都變回「BB」般的長者,而他們多半是65歲以上人士。
其實不論「小BB」或「大BB」,皆需要無微不至的照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除要每天供給飲食外,還要協助他們大小便、換尿片或褲子,然後是清潔身體(不一定是洗澡,抹身也可)。
以進食為例,「小BB」初出牙時,要吃奶和糊狀食物;「大BB」也要吃奶和糊狀食品,因為他們的牙齒開始脫落,很難有能力咀嚼質硬食物。
又以大小便為例,「小BB」無法自理,每天需在家人照顧下處理和清潔排泄物;而行動不便的「大BB」也可能要家人扶著他們上廁所,以協助解決需要。
其實要照顧「大BB」一點也不易,尤其如果他們患有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如家人或傭人)更需要分工和互相配合,以減少「單一照顧者」的壓力。至於如何配合,那便要由家人商議後,再決定分工,包括餵食、洗澡、協助上廁所、陪同出外等。
目前本港從事安老服務的機構亦有提供不同種類的服務,例如長者活動中心、日間健康中心、安老院等,供「大BB」和家人按需要作出選擇。舉例說,如果長者健康的話,可前往長者活動中心或日間健康中心參加不同活動,除可消磨時間外,亦可藉此結識新朋友,讓日子過得更充實和愉快。另外,除實質服務外,這些機構也會提供有用資訊給長者和家人,同時亦會開辦有關照顧的講座或課程予有興趣人士報名參加。
據統計資料顯示,香港是高齡化城市,未來長者人數將持續上升,政府當局和安老服務機構應就這種情況一起作出探討,然後按社會需要建議日後如何提供相關服務,讓「大BB」獲得更合適的照顧。
文:林慧
資深社會服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