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工仔2021年經歷疫後回穩的一年,失業率從年初高位6.8%,逐步回落至去年9至11月的4.1%。眾多數據顯示本港經濟和就業正在復甦。然而,踏入2022年,因變種病毒Omicron入侵本土,疫情陰霾揮之不去,為經濟帶來風險變數。打工仔今年轉工宜以穩健為上。縱觀疫後就業市場,有五大行業「抗疫力」甚強,人手需求保持增長,料今年繼續強勢。打工仔可參考行業專家建議,制定轉型大計。
本港經濟去年漸見復甦,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可達6.4%,而商界對今年經濟和就業的信心持續回穩。澳洲會計師公會上月公布「2022年香港經濟及商業前景調查」,共訪問214名來自不同行業的會計和金融專業人士,發現大部分受訪者對經濟的展望有所改善。澳洲會計師公會2021年大中華區分會會長陳銘嚴指出:「是次調查顯示,67%受訪者預計香港GDP將在今年實現增長,比例遠高於去年的17%。此外,53%受訪者預計今年所在企業的收入增加,而去年只有26%受訪者預計企業收入會有增長;另亦有36%受訪者預期今年所在企業將增加僱員人數,亦較2021年的13%為高,這些數字均顯示營商信心轉強。」

陳銘嚴說,雖然整體經濟環境改善,但要留意疫情仍為復甦帶來風險。
陳銘嚴續稱,87%受訪者稱其所在企業將於未來3年拓展業務,料可為就業帶來支持,加上移民趨勢、企業加快數碼轉型等因素,皆可帶動人手需求上升,尤其科技、電子商務等行業,人才需求較為殷切。不過,目前本港經濟仍面對頗多不確定因素,包括恢復跨境旅遊的時間表尚未明朗,加上新一輪疫情的風險,皆令今年經濟前景蒙上陰霾。「受訪者認為跨境往來限制和疫情仍是經濟增長的最大障礙。雖然香港經濟正在改善,但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使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應在 2022年加強應用科技創新,包括數碼化轉型,吸引、培養和挽留人才,並提高營運效率,以適應環境的波動並提升競爭力。」
Recruit認為,打工仔如欲部署轉工大計,可鎖定五大行業,包括IT、建築工程、醫護安老、物業管理、電子商務物流,料行業今年保持招聘強勢,可提供轉行轉職機會。
電商物流:三大工種渴人手
疫情下,網購蓬勃發展,為物流界帶來新機遇,造就電商物流成為新興行業。根據樹仁大學企業及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香港電商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有90%港人曾有網購經驗。電商物流企業e+Solutions 項目經理葉翠玲指出,網購漸漸成為消費者習慣, 隨著網購訂單穩定增長,電商物流業亦加快發展。「以e+Solutions為例,在疫情期間,處理的網購訂單量有約30倍增幅。展望2022年,無論本地或跨境網購訂單量將繼續穩定增長。」

葉翠玲稱, 電商物流企業需提升硬件配套和系統,以提高營運效率,例如引入自動導向車(AGV),讓揀貨過程更順暢。
葉翠玲稱,電商物流在倉庫設置和操作流程方面,跟傳統物流有明顯差異,無論硬件配套或系統皆要升級轉型,而行業快速發展亦衍生新的人力需求,當中三大工種尤其渴求人手。「首先是『電商物流操作人員』,主要負責確保網購貨品入貨及出貨流程順暢,了解不同網購平台的出貨指引,並掌握相關操作技術,與線上系統和自動化設備互相配合,以提高物流效率。其次為『客戶服務人員』,他們要了解不同客戶需要,提供合適和客制化的物流方案,同時處理物流查詢和突發問題,如訂單狀態更新、特別運送安排、退貨管理等;最後是『市場推廣及銷售人員』,他們需熟悉網絡生態和操作,以執行合適宣傳策略,同時要從數據中掌握商機和最新趨勢,突圍而出。」
葉翠玲說,電商物流是本港新興產業,對各類人才需求料持續增加。「若有意入行,不一定要對物流有認識或具備相關經驗,我們反而更著重求職者個人特質,如是否有同理心和耐性,以及一定程度的應變和溝通能力。此外,若求職者對網購平台和市場趨勢有一定了解,也是求職優勢。」
物業管理:需年增近千管理人手
去年物業管理業招聘表現強勁,人手需求不跌反升,預計今年行業「開位加人」情況持續。香港房屋經理學會會長余珍指出,疫情不單沒影響物管行情,反令行內就業更蓬勃。「過去一年多以來,物管從業員人數一直上升,而且升勢急速,不少物管公司增聘前線人手,加強防疫和衞生工作。」她指出,物管工作向來穩定,因「有樓便要有人管理」這特性,令行業免受經濟下滑打擊,人手需求長升不跌。「目前行內管理人員(物管主任及經理)約有1.2萬人,而按本港每年新增2至3萬個單位推算,行業未來每年需額外吸納200至1,000個管理人員。除物管工種外,行業亦需聘請大量工程人員,以應付樓宇維修保養工作。」

余珍說,物管業不受經濟下滑影響,人手需求穩步增長。
余珍續指出,近兩年明顯多了其他行業人士,轉行投身物管業,包括旅遊和酒店從業員等,預計今年這趨勢持續。她建議有意入行者,可先進修短期物管課程,之後由物管助理做起,如欲晉升至主任和經理級別,則要留意行業發牌制度和相關學歷要求。「按發牌規定,主任和經理級人員需分別持副學位及學士學歷,所以入行定要持續進修。不少物管公司也為初入行者提供彈性工作安排,以便他們公餘進修物管課程,預備未來發展。」
建築工程:工程量與人手需求齊升
近年本港工程開支趨增,建造業人力亦持續擴張。香港營造師學會會長馮國強指出,2020年本港建造工程總值約2,200多億元,2021年料增至2,300億元,預計今年工程總量進一步增加。「尤其立法會財委會去年度批出2,267億元工務工程項目,將於今明兩年陸續展開,加上私營樓宇興建項目,料今年公私營工程總值可達3,000億元,人手需求也會顯著上升。目前業界管理和專業人員有5至6萬人,涉及全港1,300個地盤,若未來工程量持續增加,業界將欠缺數以千計人手。」

馮國強指出,本港未來有多項大型基建項目,預計建造業短缺數以千計管理和專業人手。
此外,政府提出多個大型建設項目,如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等,長遠雖可帶動行業發展,但人手不足卻是一大隱憂。「我們可預見,一方面工程量會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人力卻面對種種挑戰,如移民導致人才流失、修讀建造工程科目入行的年輕人減少等,或令業界出現頗大的人力缺口,未來需設法吸納更多生力軍入行。」
馮國強指出,年輕人投身建造業,事業發展路向頗多,其中營造師(Construction Manager)設有清晰事業階梯。營造師是項目承建商的地盤負責人,需根據合約內容和目標,仔細劃分所有事項及排列先後次序,統領不同單位完成合約要求。有意入行人士,可進修建造工程管理相關課程,再由project coordinator做起,負責工程項目協調工作,再累積經驗並持續進修,逐步晉升地盤代表、助理經理、經理等職。
安老醫護:工種日漸多元化
隨著人口老化,醫護安老變長青行業,但業內人手長期供不應求,料今年要繼續「加碼」增聘。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指出,基於疫情和移民等因素,公營醫療體系人力承受巨大壓力,連帶安老院舍人手亦進一步告急。「不少在安老院舍工作的護士,被公立醫院高薪聘請,有些則轉往疫苗接種中心做打針工作,令院舍人手更見緊張。」

陳志育稱,安老業正增加薪酬和工作彈性,以吸引更多人手。「護理人員工作彈性頗多,全職、半職、兼職,甚或每天上班數小時,行業也可提供就業機會。」
他續稱,香港安老服務協會約兩年前曾進行人力調查,發現護士、護理員等人手最為短缺,並推算行內缺少6,000人手。「如今兩年過去,缺人情況更加嚴重,人力缺口已不止6,000人。在可見的未來,各類人手仍非常緊張,包括護士、護理員、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營養師等。」
從就業角度看,行業人手短缺,意味招聘不斷,工作機會增加。陳志育指出,長者有不同的照顧需要,令安老業工作日漸多元化,除傳統的安老院舍,社區照顧中心也需大量人手,年輕人如有志入行,即使沒護士或社工等專業資歷,也可從前線護理工作做起,逐步晉升至服務單位的管理人。此外,本港50至60歲「少老」(young old)人口將不斷增加,勢將衍生更多服務和人手需求。最近有培訓機構舉辦「 樂齡管事訓練計劃」,提供健康護理、資訊科技、禮賓服務、財務管理等訓練,專門培訓「管事」,以照顧有經濟和自理能力的長者,協助他們處理日常生活事務。
IT:企業加薪挖角潮持續
IT行業是今年就業市場另一焦點。香港電腦學會副會長(新興技術及應用)陳俊偉指出,隨著各行業加速數碼轉型,今年IT就業將更旺。「尤其保險、虛擬銀行、網購等行業,需要大量人手開發系統。而疫情亦推動不同行業數碼化,如網上教學、遙距工作等項目,原本預計要用5年時間推進,現在1年內經已完成。」

陳俊偉說, 企業應用科技創新是環球大趨勢,各地對IT人才的需求也十分殷切。
陳俊偉說,現時凡涉及數碼轉型的技術人手,如雲端、大數據、人工智能、網頁及手機程式開發、資訊保安等,薪酬水漲船高。「年輕人擁有3至5年程式編寫和開發經驗,月薪已達3至4萬元,而中層系統分析師、架構師等,轉工獲加薪三至五成並不罕見。至於更專門的技術人才,如人工智能專才,挖角薪金加幅或更高。」
由於IT行業技術專門,若非修讀過相關學科,一般不易入行,但陳俊偉指出,他認識不少IT從業員,本身不是修讀IT學科出身,靠進修或自學掌握技能而入行。「我大學讀物理,但從小對編程興趣濃厚,不斷自學技能。」他強調,現時要自學IT技能不乏途徑,網上便有大量資源,如「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可供不同行業人士修讀。此外,近年坊間也有不少機構舉辦「IT Bootcamp」,提供編程等實務技能訓練,亦吸引不少有志入行者參加。
事業轉型個案:市場推廣新貴 變身長者服務中心主管
「以前做市場營銷工作,向客戶推廣產品,感覺對方未必有需要,自己仍要硬銷,但自從轉投安老業,所接觸的每位長者,他們對服務皆有迫切需求,而我每天透過工作幫助他們,感覺實在又貼地多了。」安老業並非暮氣沉沉,近年多了一群高學歷年輕人投身,李湘微是其中一位生力軍。她大學畢業後投身初創企業從事市場推廣工作,其後往澳洲深造培訓心理學碩士,2019年學成回港毅然轉行,加入和悅社會企業旗下的和悅會擔任個案經理,為長者提供社區照顧服務,搖身一變成為安老從業員。「那時在商界工作近6年,覺得是時候停一停,思考長遠的路。後來接觸和悅會,了解安老工作可幫助長者,切合我喜歡助人的個性。」

李湘微說,入行後也學習前線護理知識技能,以了解長者需要。
棄商界投身安老業,入行首項工作是「cold call」,雖然也是推廣服務,但意義跟往昔不同。她說,機構參加了社署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及「支援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後離院的長者試驗計劃」,可為社區合資格長者提供服務。她入職不久獲派往將軍澳開辦長者日間服務中心,負責開拓業務。「因正值疫情,一開始營運遇上頗大挑戰,畢竟我們屬自負盈虧。那時我每天致電區內長者,了解他們是否需要相關服務,如復康、送飯、護理等,結果發現疫情期間,不少機構暫停外展服務,許多長者有迫切需要,我們正可幫上一把。」
身為個案經理,日常要做家訪、評估長者需要,工作最重要是「有心」,跟一般打工不同。「有次做家訪,到一位患柏金遜症的獨居婆婆家中,打開門發現屋裡滿地雜物,連走路的地方也沒有,於是和同事合力幫她清理,再按她長遠需要,安排家居清潔、送飯和物理治療等服務。後來婆婆說,從前因病無法自理,覺得人生沒出路,但有了支援,生活慢慢改善,讓她可開展人生下半場。這亦讓我感受到工作不一樣的意義。」

李湘微現為中心主管,負責管理團隊和招聘人手,她說安老業極需生力軍加入, 年輕人即使沒專業資歷,不是社工或護士,也可入行從前線做起,擔任行政助理、保健員、復康助理等,邊做邊學,再朝營運管理方向發展,成為個案經理、中心主管。
事業轉型個案:酒店工程師轉投物管業
吳國威曾在酒店任職總工程師多年,沒料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令他面臨突如其來的考驗。「疫情打擊旅遊和酒店業,業界為減省成本要實施裁員及放無薪假等措施,直接影響生計。為有穩定工作收入支持家庭開支,於是尋求事業轉型機會。」

吳國威說物管有不同範疇,如客戶服務、會所、保安部及維修部,入職者可按性格而選擇。
他後來鎖定物管業,因工作性質較為相近,可發揮專長。「大廈維修工作與酒店類似,我可運用過往經驗,擔任不同樓宇的管理工作,如寫字樓、商場、屋苑及工廈等。此外,我在考慮轉行時,『穩定』亦是重要因素,未來本港有不少新物業落成,行業需大量人才配合發展。求職前我做了不少準備工夫,如了解物管工作範疇和性質、業主委員會功能、行業要求、行業發牌制度及有關專業資格等。」
他去年順利加入夏利文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助理工程事務經理, 並獲派往旗下大型屋苑負責帶領團隊,工作模式有頗大轉變。「昔日在酒店負責設施維修保養,主要擔當後勤支援角色,多不用直接面對客戶,但加入物管業則不同,無論從事甚麼崗位也要與業戶緊密溝通,除為業戶解決工程問題,也要定期參與業主委員會會議,溝通是工作關鍵一環。」

他上任後,曾處理屋苑的室外兒童遊樂場重鋪軟墊工程問題,該項目因與承辦商出現法律合約爭拗而延誤多時,他接手後反覆與承辦商和業戶溝通協商,最終得出解決方案,令工程順利重啟。「過程中要化解許多問題,像有次在業主委員會會議上,業主關注軟墊物料安全性,會上引起熱烈討論。我們於是迅速安排抽取樣本化驗,最後得出正面結果,其後業委會成員和居民也讚賞我們的專業態度。往後遇到工作難題,這件事情就像心靈雞湯激勵我,讓我更有幹勁面對不同挑戰。」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