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善用科技不僅關乎道德責任,更蘊藏龐大商機,並全面提升人類創造力。新科技在重新塑造我們與數碼世界的關係,展望未來數載,科技不僅成為創造正面影響的工具,更將重新定義「成功」。新年伊始,亞馬遜首席技術官Werner Vogels博士分享了以下五大技術趨勢預測。
1. 未來勞動人口將以使命感為導向
研究發現,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重視工作意義與價值。哈佛商學院的最新研究顯示,大學畢業生願意接受較低薪酬,以換取能為社會公益帶來正面影響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這傾向並非年輕人獨有,各年齡層員工亦愈來愈傾向選擇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崗位。 根據LinkedIn發布的2024年「快速增長職位」榜單,環境健康與安全經理和可持續發展分析師等職位需求迅速增長。以可再生能源轉型趨勢為例,隨著科技成本降低、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潔淨能源解決方案需求激增等因素帶動下,轉型步伐明顯加快,進一步印證「行善亦可盈利」理念。
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關注不平等、心理健康和氣候變化等議題。作為數碼原住民,他們正重塑職業理想和社會價值觀。因此,各行業必須調整策略,吸引和挽留被使命感驅動的人才。企業不僅要開創具正面社會影響力的崗位,更要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價值觀融入現有職位和核心營運策略。在社會與環境因素日益影響企業績效的時代,才能穩佔先機。
展望將來,職場將從「盈利掛帥」轉向「使命為本」。新世代員工不再單純追求金錢回報,更渴望透過工作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能把握這項轉變的組織,未來將蓬勃發展。
2. 能源效率推動新時代創新
隨著生成式AI崛起及各行業推進電氣化,對能源需求也與日俱增,市場迫切需要效能和擴展性更高的能源解決方案。過去10年,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減少碳排放和推動能源生產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以中國為例,2023年可再生能源佔總裝機容量的37%,預計到2028年,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將達42%。然而,單靠可再生能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因此需要一種持續、模組化、全天候的能源補充方案來填補缺口。
核能作為一種極具前景的能源解決方案,小型模組化反應堆(SMRs)等創新技術正重返公眾視野並重獲信心。這類反應堆較傳統核電站更為緊湊靈活,且易於維護和營運。與此同時,生產技術突破如局部電子束焊接技術的應用,可將核級焊接時間由一年縮短至約一天。值得關注的是,SMRs能為現有電網接入點提供再生能源,為紓緩電網壓力開闢捷徑。
隨著運算需求增長,加上生成式AI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數據中心能源消耗問題更加突出。目前,美國數據中心已佔全國電力的4%,預計未來5年內更將攀升至9%。為應對這項挑戰,當務之急在於提升現有基建,發展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並將其設計為可調節電力負荷中心,因應實時電網需求靈活調整能耗。
能源轉型不僅有賴創新科技,更需培養技術精湛的專業隊伍,涵蓋核能工程師、技術專才、電網管理專家和材料科學家等人才。投資教育、培訓和技能提升計劃,是培養未來能源專業人才的關鍵。創新科技及技術精湛的專業人才將開闢創新篇章,突破現有界限。
3. 借助科技還原真相
隨著資訊傳播速度增加,社交媒體已成新聞傳播與接收的主要渠道,辨別資訊真偽難度前所未有,公眾對傳媒的信任正面臨嚴峻考驗。調查顯示,逾半大眾(52%)難以分辨真假資訊,而人工智能技術將成解決問題關鍵。在過去10年,開源情報(OSINT)已成為深入調查、還原真相的重要工具,然而繁瑣的人工過程需要數周、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取得成果。相比之下,傳播錯誤資訊人士只透過一則推文、一張修飾過的圖片或影片便能迅速達到目的,造成資訊生態系統嚴重失衡。
從實時的眾包事實查核工具,到嵌入學術背景的新聞增強系統,科技正成為對抗誤導資訊的利器。以TrustNet瀏覽器擴展元件為例,這款創新工具為網頁內容提供實時、群體智能驅動的事實查核服務;同時,如Proem的生成式AI系統則為日常新聞補充相關學術知識。市場預測顯示,OSINT行業的市值在未來10年內有望達到數十億美元,反映其影響力正從新聞業擴展到企業品牌管理和政府營運等多個領域。
未來數年,事實驗證工具的開發和普及將有效遏制虛假資訊氾濫,重建公眾對傳統新聞的信任。無論是普羅大眾、重視品牌聲譽的企業,還是追求資訊透明度的政府,都將從中獲益。科技從業員可透過創新並建構能檢測和阻止虛假資訊的工具,增強社會對數碼欺詐的抵禦能力,確保資訊公正可信。
4. 開放數據 建構去中心化災難韌性
全球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持續攀升,現有應變系統(尤其脆弱和偏遠地區)卻經常因數據碎片化或難以獲取而受限。在災害加劇時代,及時獲取數據是存亡的關鍵。然而,傳統由上而下的救援模式缺乏應對緊急情況所需的靈活性和即時應變能力,而以社區為中心的平台崛起,賦予個人掌控安全的能力。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社區已具備收集各種實地資訊的能力,同時催生更多應用程式。
例如2022年澳洲利斯摩爾發生洪災,居民便利用社交媒體和谷歌工作表協調救援工作。邊緣運算和衛星連接技術的進步,實現極端環境下的實時數據採集與處理。新模式不僅加快獲取資料,更將決策權交還給受災最嚴重的群眾,確保急救人員及居民能直接掌握數據分析結果,無需仰賴中央系統回應。
要實現此願景,有賴社區、地方政府及人道組織緊密合作。透過採納以社區為中心、數據為先的模式,建構一個能防患未然的災害管理網絡,並塑造透過科技增強人類韌性的未來,同時賦予社區自主自信,使其能從容應對日益難測的現實挑戰。
5. 以意圖主導消費科技產品日益普及
在電子設備成為接收資訊主要渠道的時代,爭奪用戶注意力已成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龐大產業。每一次滑動、每個標題、每個通知,都經過精心設計,但這種無休止地爭奪用戶注意力的設計已引發用戶焦慮、抑鬱及注意力分散等負面影響。由2009至2022年,美國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體的比例由50%激增至95%,心理健康狀況也隨之惡化。72%美國高中教師認為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導致專注力不足,已成重大隱憂。另有調查發現,頻繁查看手機的人承受更大壓力,種種跡象亦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與科技的關係。
面對數碼干擾的挑戰,全球掀起「有意識地斷網」和「審慎選用科技」運動,如多地學校實施手機禁令,當中波特蘭Grant高中生在午餐時恢復面對面交流、課堂專注度提升、校園欺凌減少等;成年人之間也興起「強制斷網」趨勢,如阿姆斯特丹的Offline Club,為人們提供遠離數碼干擾的空間。
創新者正在關注這項新趨勢,一股以意圖主導的設備潮流正在崛起,旨在促進有意識的使用和深度思考狀態,亦即「心流」。電子書閱讀器如Kindle長期鼓勵沉浸於閱讀,另透過限制功能釋放用戶專注力的設備正擴展到包括極簡手機、相機和獨立音樂播放機等。這種轉變不是要放棄數碼連接,而是要有意識地選擇如何使用科技,以助我們實現目標。
這些做法呼應了荷蘭的「niksen」概念——即有目的地閒暇,或稱「甚麼也不做的藝術」。擁抱簡單科技,有助我們與核心價值觀和心理健康重新連接,而透過回歸意圖主導的科技,我們可提升與科技的關係、改善電子設備的使用習慣,確保其成為賦能我們的工具,而非干擾注意力的源頭。
編輯: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