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科技界還是日常生活,人工智能(AI)無疑已成最熱門話題之一,例如有不少酒店已應用AI機器人協助客人辦理入住登記、搭電梯、解房鎖等,甚至有電視台採用24小時無間斷報導新聞的AI主播。
在這個大趨勢下,科技會否超越人類?再具體一點,打工仔的「飯碗」有多脆弱?又如何自處呢?
消失的是職能而非職位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報告指,在未來5年,AI將淘汰全球8千多萬個職位。AI問世令許多打工仔的「飯碗」備受威脅,尤其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急速發展,任何人都能與其對話和發出指令,而它擁有強大的內容生成能力,作文、繪圖及編程無所不能。
在Generative AI的支援下,一些文書、行政、重複性高的工作,相信會受最大影響。例如以客戶服務來說,AI聊天機器人透過深度學習,可理解客戶的問題並提供解答。試想像,若由AI每日負責處理25個客戶問題,假設每條問題需時3分鐘,1日能節省1個多小時,1星期便多達6小時,1個月下來已是25小時的時間了。
然而,「解決了」客戶問題,是否也「解決了」客戶服務的職位?行內現實情況是,在AI回答客戶的基本問題後,其實只是做了分流安排;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由客戶服務員提供更個人化的支援,並可按客戶的個人需要而推銷合適產品,從而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因此,當涉及情感支持,或與客戶建立真實連結時,真人角色仍是不可替代,惟更重要是大家需自我提升。
AI衍生新職業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讓一部分工作消失,但同時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根據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5年,AI技術將創造9千多萬個新職位。
「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是當今科技界新寵,亦是最多人談論的新職位。其職責是培訓AI,針對用家提供的背景資料和提出的問題,創建和完善文本提示,然後讓AI執行更準確和相關的反應。具體來說,假設今天要做簡報,提示工程師透過給予AI不同指引,如背景描述、主題內容、風格和相關案例,讓AI充分了解並生成類似內容的簡報。一位出色的提示工程師能清晰地與AI溝通,並有能力把所有內容和連結描述出來,因此他們需要在多方面擁有充分知識,才能精確地溝通和把AI培訓出來。
另一相當重要的角色是「事實查核員」(fact checker),由於AI無法確定自己提供的內容是否真確,因此將來會有愈來愈多人退居幕後擔任事實查核員,審查AI提供的信息。經查核後,信息可分類為真實、虛假、經過修改、部分虛假、缺乏上下文或是諷刺等,以警惕公眾和限制錯誤信息的傳播。
開發AI的目標和意義,始終是為了「賦能」人類。當下讓你最擔心的不應是AI,而是比你更懂AI的人。我們應以AI作為賦能工具,並學會如何與AI互動、了解其應用範圍和限制,再結合自身經驗和能力,以保持競爭力。
文:霍露明博士
香港電腦學會人工智能專家小組執行委員會成員、香港科技園公司STP Platform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