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勞工處推行新的《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按天文台公布之香港暑熱指數而發出黃、紅、黑三級的「工作暑熱警告」。新指引列明在各個警告級別下,從事不同勞動量工作僱員每小時的建議休息時間,而當紅色或黑色警告生效時,屬極重勞動工種的僱員便應暫停工作,以保障勞工職業安全。
新指引原意雖好,可有一定規範作用,然而筆者曾參與不同工地項目,較了解地盤施工運作情況,我認為新指引在實際操作上會遇到不少困難。
首先,工地前線工作繁忙,不論工人、工頭或主管未必有時間留意天文台網站或手機程式發出的警告。即使得悉警告,但地盤要按指引執行建議休息時間亦有頗大難度。工頭要每小時安排工人分批工作和休息,亦大大加重管理負擔、增添人手壓力。此外,「工作暑熱警告」未必有細分各區情況,不同地區溫差可以很不同,工人或因感覺所在地區不太熱而忽視警告,增加中暑風險。
香港正大力發展智慧工地,要有效減少工人中暑的風險,應建立一套整合性的科技解決方案,同時利用AI、IoT、PNT及大數據,實時融會結合、進行快速分析,以即時作出反應行動。這正是筆者一直提倡的「SDP概念」(Smart Decision Planning),以及從中發展出來的AI生成決策平台「LIFE」(Live Intelligent Futuristic Enterprise)。
筆者以前曾提及,LIFE系統適用於醫院、機場、商場、學校、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其實亦十分適用於地盤工地,能加強工人的職業安全及工作效率,而實際所需設備包括:
‧在工地各處安裝IoT傳感器,以測量環境溫度。IoT傳感器成本低,且容易安裝,部分傳感器更可使用乾電池,最適合工地這種臨時環境。
‧在工地各處安裝智能灑水系統,倘若感應溫度超出指定標準,可即時灑水降溫。
‧為地盤內每位工人安裝指定手機App,不但可驗證工人身分,亦可配合智能手表定位,有需要時可向場內指定工人發出警報。
‧以AI生成決策平台LIFE系統,連結工地上所有技術裝置。
當IoT傳感器感應到環境溫度達「工作暑熱警告」的黃、紅或黑級別時,系統便會傳訊息至智能灑水裝置,於適當區域灑水降溫;同時發提示到主管、工頭及工人的手機App,其手機和智能手表便即時發出警示,工頭即可安排工人按每小時的建議時間休息。
此外,主管亦可預先於系統把工人們分組,當「工作暑熱警告」發出時,不同組別工人會收到系統發出的訊息,各組按照通知安排輪流工作和休息,而各組的工作和休息時間亦可由LIFE系統計算,而毋須主管煩惱。
建築工地多年來遇到許多問題與挑戰,現今都可透過智能科技方案解決,因此發展智慧工地已是大勢所趨。我深信,透過智能科技應用,除能提高工地管理效率,更可減輕工作量和危險性;而當工作環境變得理想和安全,工人工作效率亦會提高,同時也可吸引更多人入行。
文:陳智銓(Arthur)
Compathnion隨賞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隨賞科技為客戶提供定位、導航、追蹤、客戶分析等服務,其室內定位技術已在機場、大學校園、商場、醫院和體育場地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