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ESG成為商業「關鍵詞」,既標誌企業日益重視環境、社會及管治,亦造就一類新興專才冒起。ESG策略師、分析師、 Specialist,統統是就業市場當紅人物,而且職位「含金量」頗高,不論大型上市企業,或四大會計師樓,皆在爭奪人才。若想投身這新興專業,加入「綠領」行列,到底有何門路,而進修又有何途徑可把CV「染綠」?
ESG,即「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不單是商業發展新趨勢,亦是就業市場熱門議題。去年有大企業舉辦招聘會,以月薪10萬元聘請ESG策略師,成為才市熱話。
雖然ESG職位「有市有價」,但有資格應徵的人恐未必太多,因人才供應不足是不爭事實,就連政府亦把ESG專才納入「人才清單」,向外地招手,可見人才缺口急需填補。除了香港,其他地區亦面對ESG人才短缺問題。滙豐去年發表「可持續融資及投資報告」,指出有逾四成亞洲機構投資者,因缺乏人才而對 ESG投資望而卻步,而人力發展方面,若按地區劃分,香港有27%機構面對ESG人才不足問題,雖低於內地43%和新加坡41%,但料人才競爭將日趨激烈。
工作涉獵廣 知識專
ESG興起有其宏觀因素,近年全球暖化引起各界關注,而聯合國氣候峰會於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多國遂訂立碳中和目標。而香港亦需遵行協定並制定減排節能藍圖。在這大環境下,企業日益重視可持續發展,把ESG納入營運策略中。此外,聯交所自2016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公布年度ESG報告,闡述ESG管理方式、策略、優先事項及目標,其後在2019年提升指引,要求上市公司為ESG報告尋求獨立鑑證。如此種種趨勢,皆促進ESG發展並令人才需求持續增加。

麥礎允說,近年政府加快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發行綠色債券,亦令ESG人才需求增加。
如想加入這新興就業範疇,需具備哪些條件? 從政府「人才清單」資歷要求可見,ESG人才需具備專業知識,如ESG融資、報告、匯報標準、評級評估等;另一方面,人才可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如環境科學管理、可持續發展、金融、法律等,並曾接受在職培訓或修讀相關課程。由此可見,ESG可容納不同學科背景人員,但入行則需深造專門知識。
香港地球之友董事及榮譽秘書麥礎允指出,ESG工作既涉獵廣闊層面,亦涉及專門知識,涵蓋碳排放、廢物管理、員工職安健,以至會計準則、商業道德等;而在「環境」、「社會」、「管治」之中,各有數以百計指標,用作評估企業表現。「以環保為例,單是碳排放便包括固體廢物、液體廢物、外購電量,以至原材料供應、產品製造是否符合環保等,皆需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
企業招才 建ESG團隊
ESG創造就業新機遇,有三方面的發展值得留意。首先在金融業,銀行、基金、投資公司等,皆增聘ESG專才,從事企業融資、風險管理、投資估值等工作。麥礎允本身於金融機構從事可持續融資工作,她稱金融界ESG人才需求頗多元化,涉及不同工種職位。「金融從業員掌握ESG知識,可轉型做ESG分析師、ESG Specialist,現時這類人手甚渴市。另外,行業亦需具環保或工程背景人才,擔任ESG Data Analyst,負責收集技術數據和分析工作。」
其次,隨著ESG日受重視,不少大企業成立新部門,聘請專人負責整合工作。麥礎允指出,這趨勢在大型上市公司較明顯,而新成立的ESG或可持續發展部門,負責策劃、統籌、管理ESG工作。「部門多聘有ESG或可持續發展主任、經理或總監等,團隊要為企業作重要性評估,識別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ESG事宜,排列優次,以協助企業建立績效指標,協調不同部門工作;另亦撰寫ESG報告,與持分者溝通。由於ESG工作涉及企業不同營運單位,團隊往往要從不同部門收集數據,並作整合分析,從而制定策略。」她認為,正因ESG範疇廣闊,不同專業背景人員,如財務、會計、傳訊、工程,以至人力資源管理等,也可思考如何在本身專業之上,增強ESG知識以為工作增值,又或轉型投身ESG領域。
張立君稱,ESG人才需求數年間急增,入行需不斷學習,緊貼國際標準變化。
會計界爭奪ESG人才
除了大型上市企業,會計師樓亦紛紛招兵買馬,加入人才爭奪戰。澳洲會計師公會大中華區分會理事及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委員會主席張立君指出,上市公司需每年公布ESG報告,但不少企業本身未必有足夠資源整合相關工作,需尋求專業諮詢服務,因此近年漸多會計師樓設立ESG團隊,為企業提供合規、策略制定、提升評級等服務。「會計師熟悉財務、數據分析、風險管理等,從事ESG工作有一定優勢。會計專業人員提升ESG知識技能,可轉型發展這方面事業。」
張立君說,近年本港會計界對ESG人才需求驟增,以他任職的羅兵咸永道為例,ESG團隊人數以倍數增長,由兩年前數十人,增至目前近200人。他續稱,會計師樓除聘請富經驗ESG專才,亦招募大學畢業生加入團隊。「畢業生可主修不同學科,如商業、會計、環保、工程、傳訊等。行內設有清晰晉升階梯,畢業生入職首兩年擔任ESG分析師,其後可晉升高級分析師,累積5至8年經驗則可成為經理,之後再升任高級經理、總監或合夥人。」
張立君續說,若有志入行需留意,ESG發展甚快,國際間設有不同匯報標準,如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 The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ASB)等,而且各項細則正不斷演變,因此從業員需緊貼趨勢,掌握最新動向,不斷提升知識。為推動ESG發展並協助從業員增值,澳洲會計師公會成立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委員會,除舉辦持續專業發展課程、講座、微課程等,亦與不同團體和機構合作進行ESG研究、制定報告和政策指引等。
ESG與聯合國行動
ESG一字最早見於2004年,由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首次提出 ,並視之為評估企業經營的指標。其後聯合國於2015年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於聯合國氣候峰會簽訂《巴黎協定》,旨在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其後各國提出碳中和承諾,致力於2050年前將排放溫室氣體淨值降至零。中國作為締約國之一,將履行《巴黎協定》下的責任,而協定亦適用於香港。此外,聯合國去年舉行COP26氣候峰會達成協議,各地政府與產業進一步規劃未來十年減排工作,包括推動綠色航運、零碳車、 減少甲烷排放等。為達成減排目標,各國將實施不同措施,並與私營企業、民間社會、金融機構合作,開展相關工作。

鄭嘉儀說,近年不少上市公司委託專人制作ESG獨立報告,甚或設立內部ESG團隊專責ESG工作,皆令人才需求增加。
把握事業契機 進修增值新趨勢
如想投身ESG行列,不論事業轉型,或為本業增值,也可考慮進修相關課程。近年本地院校和機構亦陸續開辦ESG課程,教學重點和程度各有不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便辦有多個課程,如「證書(單元:財富增值系列:ESG投資法)」和「證書 (單元:ESG系列之綠色債券及氣候投資)」,前者主要教授ESG概念和因素,助學員了解ESG投資機遇及可持續發展投資市場與產品;後者則聚焦綠色債券最新發展及發行策略,並教授發行綠色債券的實務技巧及策略。
除上述課程外,該學院亦辦有「證書(單元:可持續發展專業)」,供商界和金融業負責ESG工作之人員修讀。該課程與低碳亞洲合辦,旨在讓學員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巴黎氣候協議》,以及兩者與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及目標之關係,以至它們為企業制定ESG報告時所帶來的挑戰。課程內容涵蓋政策和實務細節層面,課題包括:企業可持續發展概念與演變、環境及社會議題、可持續發展商業案例、可持續發展報告、社區投資、企業良好管治等。
引入ESG國際認證
此外,亦有機構引入國際認證課程,供相關專業人員進修。香港地球之友與歐洲金融分析師聯合會(EFFAS)合作,自2020年起把「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分析師認證(CESGA)」課程引入亞太地區。EFFAS主要由歐盟二十多個國家,逾1.8萬名金融界專業人士組成,並於2014年創辦CESGA課程。
CESGA課程設有10個單元(當中9個為必修),涵蓋ESG各範疇,包括企業ESG報告、ESG元素融入營商模式、ESG最新趨勢之個案分析、監管與法規、策略制定等。學員包括金融從業員、會計師、企業管理人、企業ESG團隊人員等。

管理人透過網上研討會,向員工講解ESG策略。
學員修畢9個必修單元後,可參加CESGA專業認證考試。考試設有兩部分:選擇題及商業案例分析,後者較著重應用能力,考生需綜合分析個案並評估風險及機遇,並須於兩部分均取得合格分數,方可通過考核。香港考生平均合格率約為七成,與全球考生情况相若。考試合格者將獲頒發EFFAS CESGA證書,目前全球有逾2,500名CESGA認證持有人,當中逾200名來自亞太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等地)。
考試重應用 非死記硬背
香港凱思博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鄭嘉儀是首批考取CESGA資格的港人,她既是基金經理,亦為ESG Specialist,她在2018年自行去信EFFAS德國法蘭克福總部,要求報考CESGA資格,並取得課程教材自修應試。「進修既是出於興趣,亦是為工作所需。我曾在歐洲留學,知道當地在ESG方面走得較前,但當年亞洲尚未盛行ESG,本港亦鮮有相關課程,於是自修報考。」
鄭嘉儀主要從事投資基金管理工作,為歐美機構投資者管理大中華區股票投資,而ESG則是選股考慮一大要素。「歐美投資者重視ESG,並以此為投資原則之一,故會要求基金經理對企業作ESG分析和研究。我們日常會訪問(engage)上市公司,了解其ESG策略措施,之後再作投資研究,做基本財務分析之餘,亦把ESG概念引入研究中。例如化工公司若添置環保設備,雖會增加固定成本,但可減低碳排放、提升營運效益,這些我們也會計算在內。若企業有發表ESG報告,我們會逐點跟進,甚至提供建議,跟企業一同成長。」
她強調,ESG並非空談理論,而是講求實踐專學。「所以考試不是靠背誦死讀書,亦沒有過往考卷可操練,你要透徹了解如何將之應用於企業實案中。」

信和集團 可持續發展 員工同實踐
企業若要實踐ESG,需從策略層面出發,建立架構和團隊推行工作。信和集團成立ESG督導委員會,由集團副主席擔任主席,另設有企業可持續發展團隊統籌工作。
企業推動ESG,要有願景、目標及策略,在內部各層面開展工作。信和集團於2020年公布《可持續發展願景2030》,把可持續發展融入業務各層面,訂立一系列目標,包括於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30%, 以及於2025和2030年前分別增加每名員工培訓時數50%及100%等。繼公布該願景後,集團去年參與「Business Ambition for 1.5℃」,進一步實踐淨零碳排放。集團正與學者合作,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制定全面計劃,致力於2050年前達至淨零碳排放。
ESG涵蓋策略、管理、執行
信和集團可持續發展助理總經理郭鎧怡指出,集團十多年前已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而為確保相關方針和策略,能融入企業文化和業務中,集團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有系統地規劃和執行策略。委員會其後於2020年整合並改名為「環境、社會及管治督導委員會」 (ESG Steering Committee),由集團副主席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其他執行董事和主要管理人員,協助監督集團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方針,並聯同「綠色生活」、「創新構思」和「心繫社區」3個小組委員會,協助制定整體可持續發展方向及政策。
此外,集團設有「企業可持續發展團隊」,負責統籌整體措施,與不同部門緊密溝通推展工作,包括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確保集團工作朝《可持續發展願景2030》目標進發,並且符合國際標準,以及就可持續發展方面作全球聯署等。此外,在物業建築方面,集團發展部團隊將可持續發展元素融入項目設計和建造,建造符合綠色建築認證的物業。而物業管理團隊亦於旗下管理物業實踐綠色管理,推廣可持續發展。

郭鎧怡(左)說,信和集團以「建構更美好生活」的願景,透過「綠色生活」、「創新構思」和「心繫社區」三要素,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框架。
集團將因應發展情況並視乎需要,增聘ESG或可持續發展相關人手,像早前便招聘「ESG經理」一職,該職位隸屬集團的發展部,主要負責根據集團可持續發展目標、政策和願景,而制定和監督適用於發展部ESG政策和程序。郭鎧怡說,為確保旗下物業符合本地及國際標準,集團致力取得綠建環評認證《WELL建築標準》認證,該認證檢測及監察建築物內影響身心健康的10個主要概念,包括空氣、水質、營養、光線、運動、熱舒度、聲環境、材料、精神及社區等多項元素。ESG經理需清晰了解可持續發展物業的標準,確保集團符合相關要求,並作出相應建議和要求。
郭鎧怡強調,可持續發展對每位員工、每一職位皆重要。集團為員工舉辦不同培訓課程和網絡研討會,推廣可持續發展及ESG的重要性,並於員工大會上,向逾800位員工講解相關策略,讓每位員工可在自身崗位加以實踐發揮。此外,集團亦成立「可持續發展學堂」,助員工提升知識。
一喜種田
企業推行ESG項目,可利用創意,同時促進環保和社區參與。信和集團於2020年開展綜合綠色社區項目「一喜種田」推廣都市耕作及社區共融,並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SDG)保護本地的生物多樣性。「一喜種田」項目現擴展至15個香港農圃及1個新加坡農圃,面積逾53,000平方呎,分布在集團旗下商廈、商場、住宅和酒店等。這些農圃合共種植逾360種植物及農作物品種,每年收成產量達1,000公斤。

項目亦與其他環保和非牟利團體合作,如雲耕一族、環保協進會鳳園蝴蝶保育區、匡智會、新生精神康復會、聖雅各福群會土作坊等,為大眾提供一系列社區工作坊、活動及導賞團,讓參與者進一步了解「農場到餐桌」(farm-to-table)和生物多樣性概念、耕作技巧及綠色生活理念。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