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爆發至今逾兩年,不少企業也安排員工在家工作,相信大家對「Work From Home(WFH)」這個詞語不會陌生。初時獲安排WFH的員工好像中獎一樣,因可在熟悉的家居環境下工作,衣著也可穿得輕便一點;如需小休,更可隨時沖杯咖啡,甚或小睡片刻快速「叉電」,然後「再戰」!
可惜,時間久了,大家開始發現WFH帶來的問題。這兩年找筆者主講員工情緒健康相關題材的項目,多不勝數,員工們亦坦言WFH並非他們初時預期的美滿。
WFH壓力反更大
首先,在家工作會受環境影響,未必每個員工也有自己的私人房間。若與家人同住,家人的一舉一動也可能影響工作,例如當你和同事召開視像會議談重要的事,家人正在廚房準備午飯發出噪音,這可能讓你感到尷尬。
其次,家用寬頻與商用寬頻的確有點差距。筆者在家中主持網上會議,便試過無數次斷線,結果還是回到公司開會比較安全!
再者,家居環境實在有太多引誘!一個本身是放鬆的環境,現在卻需長時間進入作戰狀態,這也會構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此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實也是一種情感聯繫,有助安撫情緒,但現時開視像會議,員工可能連鏡頭也關掉,連樣子也看不見,更不用說要有實際接觸了。有研究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能刺激身體分泌抗壓荷爾蒙「催產素」,讓我們更有效對抗壓力。可惜在疫情下,我們被剝奪了人際互動,但壓力卻與日俱增,這樣當然會令我們的情緒面對更嚴峻挑戰!
留意身體警號
因此我們需要留意自己的情緒,如持續出現兩星期以上的情緒低落,並出現其中4個以下徵狀,便可能需要諮詢專業人士:
1)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
2)食慾改變,變得厭食或暴食;
3)睡眠習慣改變,出現失眠或渴睡;
4)難以集中精神,並難以作出決定;
5)變得坐立不安或完全沒有動力;
6)感到疲倦或沒有能量;
7)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或有過大的自責或罪疚感;
8)反覆思考死亡,或有自殺傾向。
平衡情緒有策略
有研究發現,每日做5分鐘靜觀練習並持續兩星期,對減輕壓力、抑鬱、焦慮等都有明顯幫助。網上有大量免費的靜觀練習資訊可供下載,可以配合錄音進行練習、睡前練習,有助平衡情緒。
除了練習靜觀外,培養興趣亦是很重要的事情,如能每天花點時間進行有興趣的活動,可算是良好的習慣。泡杯茶、聽音樂、養一缸小魚、種小盆栽、學習做麵包等,都是有益的活動。若活動能涉及認識的人會更有效,例如你學做麵包,把成品轉贈給鄰居或朋友,這樣更能提升人際互動呢!
另外,保持運動亦非常重要。疫情期間,筆者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學習在家做運動的方式,作一個有系統的訓練。研究證實,運動是天然的抗抑鬱藥,當我們做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快樂荷爾蒙,提升我們的愉快感!
還有其他方法嗎?歡迎大家電郵與我分享一下!如果你正面對情緒問題,也可以留言給我呢!
文:程衞強
註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學家(英國心理學會),現時主要從事培訓及顧問工作,並提供心理相關服務,同時亦為大學客席講師及營運不同生意的斜槓族人。
電郵:victor.wk.chi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