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香港人力市場」圓桌會議
日期: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主辦機構:Recruit
協辦機構:《中國日報》(香港版)/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
主持:
李仕權博士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總裁
出席嘉賓
楊偉雄先生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陳易希先生 Bull B Tech創辦人兼CEO
鄒作基先生 微軟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及澳門總經理
趙子翹先生 cherrypicks(創奇思)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何偉中先生 中信國際電訊 (信息技術) 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李惠光先生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 (行政)
梁建文先生 香港電腦學會會長
莫乃光先生 立法會議員 (資訊科技界)
蘇嘉媛女士 Expedia東北亞區總經理
黃克強先生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
近年資訊科技發展速度驚人,流動網絡技術、雲端、大數據勢不可擋,香港如能把握創新機遇,改善就業結構,可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然而IT人力一直跟不上發展,如何填補人力缺口是業界一大挑戰。由Recruit主辦、《中國日報》(香港版)及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協辦,半年一度的「香港人力市場圓桌會議」,是次第26屆以「IT急建人才儲備」為題,邀請多位重量級嘉賓出謀獻策,助IT人才進化轉型。
近年科技發展造就顛覆性創新,改變各行業運作模式,IT人力本身亦處於變革中央,無論人手需求、技能要求及培訓模式,正出現前所未有的轉變。若然香港能及時建立人才庫,不單能促進行業發展,亦惠及各行業開創機遇,對經濟發展極重要。是次圓桌會議嘉賓以前瞻思維探討箇中策略,並帶出一項重要信息:如今IT業已超出資訊科技,行業定位進化為創科(Technology Innovation),行業品牌亦需重塑,僱主和求職者,以至畢業生和家長,宜以新思維認清行業發展。
目前IT人力供不應求,是行業發展一大障礙。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指出,若要扭轉局面,進一步吸納人才,無論從業員或社會整體也需創新思維,摒棄舊觀念,破除「high tech揩,low tech撈」傳統枷鎖。至於看待IT工種也要有新思維,因行業講求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混合技能,如分析和解難能力等。圓桌會議主持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總裁李仕權博士則指出,年輕人尤須注意近年工種變化,如今從事IT工作不一定讀IT出身,而讀IT的則要掌握新技能,這正是嘉賓討論焦點之一。
當前IT新一波發展,非昔日科網年代可比,但行業面對種種人力挑戰,早在.com年代已埋下伏線。縱觀IT人力多年發展,可劃分為3階段。首階段為90年代至2000年,資訊科技從業員在10年間增加1倍,由1992年30,703人,增至2000年61,356人,期間1999至2000年升幅最勁,升逾15%。然而熱潮僅維持1年多,2001年科網泡沫爆破,不少打工仔聞科技色變。
第2階段由2001年至2008年,IT業盛況不再,大學電腦科收生下滑。但在這7至8年間,其實行內就業步入平原階段,從業員人數只輕微波動。IT就業人數由2001年62,227人,微增至2008年66,697,7年升7%。
2008人力發展分水嶺
2008年是IT人力發展分水嶺,智能手機面世,加上雲端、流動網絡等技術興起,令IT發展到了臨界點。由2008年至今8年間,全球大批初創企業興起,當中有逾150間已成為估值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而過去5年,美國10大首富有一半從事創新科技。本港近年亦著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智慧城市和物聯網等概念,令IT行業前景更廣闊。從業員由2008年66,697人,增至2014年82,937人,6年增加1.6萬人,升幅達24%。
IT進化為TI 就業全新面貌
與會嘉賓指出,目前IT業正面對全新形勢,人才需求正值轉型關鍵。cherrypicks(創奇思)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趙子翹指出,近年科技發展改變各行業運作,IT業本身也被顛覆。「IT業或需重塑形象,向年輕人和求職者反映實況。其實我們這一行最缺的是TI(Technology Innovation),運用科技解決問題,將之應用於不同行業中。TI就業容量更大,行業需要的不只程式開發員,而是懂得解決難題的人才。」他認為,在TI定義下,計及各類工種創科人員,如user experience、data mining、AR、VR、人工智能等等,從業員應不止8萬人,甚至跟銀行業20萬人不相上下。
行業定位由資訊科技推演至創科,亦標誌業內人才角色多樣性,由技術支援性質,進而成為業務創新先驅,在各行業扮演開創者角色。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認為,由於資訊科技應用涉及多個領域,例如機械人和無人機也用上眾多程式技術。「因此IT工作不只停留在純技術層面,而是更進一步,利用IT為業務增值。」
創科浪潮下,一批TI人正快速冒起,成為搶手人才,如Data Scientist、應用程式開發人員、AR和VR研發人員等。多位圓桌會議嘉賓指出,人才供應不足導致工資攀升,行內挖角成風,如招聘軟件程式開發員,畢業生起薪點高達1.8萬至2萬元,而Data Analyst月薪也增至3萬元,至於電子商貿專才更難在港尋覓,需從海外招攬。業界人力報告亦印證薪酬攀升,自2012年起,行內人工明顯上升,年薪600,001元至108萬元的從業員比例,由2012年的4.7%,大增至2014年的9.1%。同期年薪360,001至60萬元者,比例也由21.6%增至23.1%。
高增值創科工種人才難求,正凸顯人力錯配,須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楊偉雄指出箇中挑戰所在:「首先,隨著科技應用日廣,業界對人才技能要求已轉變。此外,科技創新周期日短,以往是18個月,現在或短至6個月,業界可進一步探討,在這種快速轉變的環境下,如何吸納和培訓人才。」
建人才庫4大策略
1.擴大人才吸納面
針對技能要求轉變,首先在吸納人才上可換上新角度,擴大招攬層面。近年IT人手短缺,不少人歸因於早年科網爆破,以至IT畢業生減少,令人才出現斷層。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IT課程畢業生人數在03至04年達高峰3,616人,之後反覆下跌,近年維持每年平均2,000多人。
不過正如圓桌會議嘉賓指出,新一輪創科形勢全然不同,衍生一批新工種,能容納非傳統IT人,令就業定義更廣。在「做IT未必是讀IT出身」前提下,招聘也要跳出舊框架。最近一則招聘消息對此甚有啟示。楊偉雄留意到某大社交媒體招聘人才,列出不同要求,如優良分析解難能力、對互聯網行業興趣濃厚、願意創新並學習、良好團隊精神。「沒有一項要求是持有IT相關學位。我們吸納人才思維也要變一變。」
不同背景 共冶一爐
目前行內工種確有跨界發展趨勢,如不少Data Scientist是主修統計學。趙子翹舉例說,cherrypicks 5年前開始發展AR和User Experience技術,開創相關新工種,而團隊成員也不限於IT人,不同背景人才可共冶一爐,產生「麥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促進創新。「團隊人才背景很廣,如電影副導演、特技專家、設計師,甚至教師。」
昔日IT訓練著重專門化,如今技能出現微妙變化。多位嘉賓指出,開創型人才更講求混合技能,如解難能力、數據分析,以至商業通用知識等。近年興起科技初創企業最能反映這種技能轉變。Bull B Tech創辦人兼CEO陳易希是初創企業界佼佼者,他說科技周期日短,新技術很快折舊。「因此重點在掌握一些通用概念和思維,能助你在短時間內靈活適應市場變化,把握機遇創新產品。」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行政)李惠光在資訊科技界有豐富經驗,他指出大學訓練有別於技能培訓,可為人才打下良好基礎。「大學是訓練學生懂得思考和發掘,創造新價值,所學的知識到實戰應用時能融會貫通。」
香港電腦學會會長梁建文本身為銀行高層,他從另一角度,指出現職IT人要積極增值,因科技與商業已密不可分。尤其在銀行界,從業員甚少全無金融知識背景,IT人也要磨練商業才能。「我們請的人既要掌握IT技術,也要熟悉風險管理和營運。我很鼓勵IT學生副修一門商業學科,如會計便是好選擇,這樣出路會更廣,不只從事純技術支援工作。」
2.企業打造實戰訓練場
創科人力發展一大挑戰,是科技周期短促,即使學生在校學習最新技術,至畢業時或已過時。如何在多變行業生態下吸引並培育更多人才?眾嘉賓均認為,業界須採取主動,把企業變為人才實戰訓練場。趙子翹說,科技企業主力開創,業務實在太新,行內根本沒有經驗人才。「而最佳辦法是由業界自行培訓,我們不介意做木人巷,讓人才在實戰中磨練,務求令技能緊貼市況。」
梁建文亦指出,由於科技發展急速,院校課程訓練與行業技能要求往往出現差距,而業界與學界加強合作,透過實習計劃,有助激發學生入行興趣。以他任職的銀行為例,科技及營運部每年聘請20至30名實習生。「實習生由資深Mentor帶領,學習實戰技能,及早認識行業。」
實習培訓 人才共享
鄒作基指出,Microsoft辦有專為新人而設的Microsoft Academy for College Hires(MACH),吸納不同大學和學科的優秀人才,入職後可享有 18至24 個月在職培訓,而導師則會提供事業規劃和工作指導;另有專為在學大學生而設的實習計劃,今年計劃共有2,300人報名,逾9成來自本地大學。「培訓重點之一是不當他們實習生,他們一進來受訓便要負責實際職務,練就技能。」
中信國際電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何偉中認為,新入職畢業生是重點培訓一群。「我們投放大量資源與科技公司合作,為他們度身訂做訓練計劃,讓他們儘快掌握所需技能真正入行。此外我們的IT部門採取獨特安排,把技術和產品結合,讓人才可接觸更多實案發揮才能。」
在培育人才方面,嘉賓帶出分享人才理念。鄒作基指出,業界可攜手建立人才庫,不宜短視,如Microsoft香港舉辦實習生招聘計劃,甚至會邀請業界合作夥伴一同參與其中,助他們更易物色人才。圓桌會議主持李仕權博士指出,人才共享屬前概念,冀業界可加強合作,聯手建立培育人才的社群。
3.培訓基金助從業員轉型
近年科技發展造就一批高薪新貴抬頭,但行內亦有不少從事支援性工作的從業員,協助他們升級轉型是人力發展另一策略。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莫乃光指出,現時行內薪酬水平差距甚大,高端人才供應不足,令工資持續攀升,但大批從事後勤工種從業員人工難以大漲,正在行內掙扎。「他們面對工資低、工時長問題,想進修增值倍感吃力,難以快速轉身投向高端職位,形成惡性循環。」莫乃光認為,如要打破惡性循環,須設立一些bridging措施,協助從業員持續進修,但單靠持續進修基金1萬元資助並不足夠,當局可為業界設立專業進修資助,助從業員提升技能,同時可增加高端工種人手供應,舒緩人才荒。
4.吸引國際企業來港增人才機遇
人才培育與行情發展息息相關,若本港能有更多創科企業崛起,自可匯聚各方人才。不過科研產業一向是本港弱項,幸而轉向勢頭已逐漸可見,如去年成立創科局促進科研應用,另政府財政預算案亦提出3大創新領域:機械人技術、健康老齡化和智慧城市發展。雖然本港科研開支只佔GDP的0.73%,遠落後於鄰近地區,但比率正逐步提升。
Expedia東北亞區總經理蘇嘉媛指出,香港如要培育更多人才,需吸引更多國際企業揀選在香港成立地區中心,帶來技術和職位,以及訓練機會。「凝聚人才發展技術需由企業創造空間,讓人才有機會累積實戰經驗。」Expedia目前在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營運據點,而本港團隊以營銷推廣為主。蘇嘉媛說,本港電子商貿人手十分難求,富相關經驗者少之又少,早前Expedia的Digital Marketing團隊招聘專人負責mobile app store工作,也需從倫敦物色,因在港根本找不到合適人才;而聘請E-commerce Manager更花了6個月才覓得合適人選。
李惠光指出,香港要吸納更多創科企業進駐,需經歷一段發展過程,而創科局的成立,加上初創風氣日盛,目前已見樂觀勢頭。「相信我們很快可看見一些類似美國矽谷的企業活動在港進行。」他說香港可發揮本身優勢吸引外資,像本港金融業蓬勃,如創科企業欲發展銀行大數據系統,香港便是理想根據地。而政府和業界可攜手合作,針對性地引進企業,創造更多高增值職位。
Text:甀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