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馬紹祥說話常帶著微笑,不疾不徐的語調,從容不迫的表情,透露了「工程人」一項重要本領。「從事工程這行,溝通協調非常重要,尤其一項大型工程,參與的專業人員眾多,大家有不同『專業語言』,你要耐心聆聽,才能打開溝通之門,一起解決問題。」當年初出道,從一位伯樂身上領略領袖風範,讓他明白工程師不單要技術到家,更要深耕人際溝通的才能。
馬紹祥說,發展事業以興趣為重,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更有動力不斷求進。
「為甚麼會踏上工程之路?也許因為小時候上課沒專心聽書吧!」馬紹祥打趣說,當年是在課堂之外,找到工程事業志趣。「中學時坐靠窗位置,覺得課堂沉悶乏味,剛巧窗外可見一個大型建築地盤,我天天看得入神,見它慢慢從打地基到建成數十層高樓,有趣無比,從此萌生工程興趣,播下入行種子。」
大專生活啟發潛能
中學會考成績不理想,馬紹祥沒升讀預科,而是考入理工學院 (香港理工大學前身),修讀結構工程文憑和高級文憑,繼而升讀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士,並以一級榮譽畢業。「那年代開始出現摩天大廈,像1973年落成的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1980年建成的合和中心,都是劃時代建築,故在理工學院學習結構工程時,最喜歡研究高樓建築,每天上課後便跑到圖書館看書鑽研。後來入讀港大,進一步深化工程理論根基,結合應用相得益彰。入讀大專是開了眼界,找到自身興趣目標,激發自學和解難能力,好像突然開竅,可說是人生轉捩點。」
馬紹祥(右二)中學時與友人合照。
大學畢業後,馬紹祥加入政府當見習工程師,完成培訓不久,轉投私人市場。「當時政府推出玫瑰園計劃,大型工程相繼展開,於是決定出去闖一闖,一去便是23年,到2014年才重返政府工作。」
馬紹祥(左一)當年於港大畢業。
他先後加入兩間工程顧問公司,曾參與許多大型基建項目,包括洪水橋新市鎮、中環灣仔繞道、啟德發展區規劃、西九高鐵站、將軍澳南發展及跨灣大橋,以至機場三跑等。他其後更衝出香港,助公司開拓海外業務,事業足跡遍及澳洲、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汶萊、沙地阿拉伯、埃及、科威特等地。
千里馬遇伯樂
馬紹祥說,當年廿來歲初加入顧問公司,便遇上伯樂,教曉他工程事業的秘訣——溝通。「歐陽國盛先生是一位好老闆,亦是一個模範。他為人謙遜,對工作瞭如指掌,會給大家清晰指引,提綱挈領,然後給我們空間發揮。他的溝通能力超卓,讓我學會如何帶領團隊,明白到工程不只掌握技術,亦要有良好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那時跟他去開會,常要面對不同持份者,如業主、政府、股東、用家,他往往能深入淺出講解工程要點,同時與行內各類專業人員好好協調,令工程順利開展。」
馬紹祥曾參與多項大型基建,包括高鐵西九龍站。
因工作不怕「蝕底」、肯學肯做,老闆給他機會,帶領團隊處理一個大型項目。「那是天水圍基建項目,結合工程和規劃的研究,當時公司工程師主力做工程,大家對規劃工作較陌生抗拒,但機會在前我當然願意一試,從此開始20多年的城市基建工程規劃生涯,帶領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等組成的專業團隊,進行全面規劃,滿足市民需求。」
領袖之道在於聆聽
馬紹祥說,他從這位老闆身上體會領袖風範,當中有一件事印象猶深。「那是30多年前的事,我初任職項目經理,負責處理一個公路項目,因下屬犯了一個細微但嚴重的錯誤,計錯物料體積單位,可令項目虧損數千萬元,當時我心知不妙,於是立即向老闆匯報。他不單沒有大發雷霆,耐心聽我講解來龍去脈,後來更足足花了兩三天時間,與我開會一起商討對策。想到辦法後,他帶著我親自向業主解釋,並得到對方理解,讓工程作出修正,順利解決問題。這讓我上了寶貴一課,見識到領袖處變不驚、溝通有道的本領。」
馬紹祥曾參與多項大型基建,包括高鐵西九龍站。
他指出,有些管理人發現下屬犯錯便破口大罵,但這恐非領導良方,因罵人往往無濟於事,更會把溝通大門關上。他認為管理之道首重聆聽,面對逆境要沉著應對,帶領團隊解決難題,這樣下屬才會心悅誠服,全心全力打拼。「引領下屬解決難題是領導者的責任,教他們如何面對,很多時經反覆推敲分析,他們自能想出解決方法。若一有問題便罵人,下屬做錯事也不敢說,問題或會惡化到難以收拾。」
全新挑戰 高鐵工程
其後馬紹祥轉投另一家顧問公司,參與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項目——高鐵西九龍站。「高鐵站是個多元結構項目,需有多個工程專業界別一同參與,除了結構工程師、土木工程師、岩土工程師,還有物流及運輸工程師負責站內人流和物流運輸路線等規劃,細緻如行人指示牌都經悉心安排 。」
馬紹祥當年參與的中環灣仔繞道項目建築地盤。
他作為項目管理人,要將所有元素融合,團結各專業隊伍,領導龐大團隊著實不易。「高峰期有600名專業人士一同設計施工圖,包括土地規劃、機電、 屋宇設備、物流運輸、結構工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測量、園境設計等。工作最大挑戰是甚麼?當然是溝通,你要懂得對方的『專業語言』,更要易地而處思考問題,令團隊步伐一致。高鐵是宏大工程,完成一地兩檢後,我們與全國逾4萬公里高鐵連成一線,給市民帶來方便並滿足香港未來發展需要。」
管理工作以人為本
2014年,馬紹祥出任香港發展局副局長,後獲委任為發展局局長,處理土地規劃及開發工作。「因土地不足,團隊努力覓地建樓,5年下來私人樓宇供應超過9萬個單位,達到預期目標。」他表示,在政府工作,技術問題不難應付,溝通則要提升至另一層次。「我第一個處理的項目是發展新界東北,要常到立法會,足足用了7個星期去解說,挺著龐大壓力前行,最終完成任務,今日見到的發展,便是當年成果。」
馬紹祥參與的中環灣仔繞道項目落成後通車。
現為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營運總監的馬紹祥,負責範疇更加廣泛,包括地產發展,還有物管、酒店管理等。「一個人不可能懂得一切,管理人要讓每位能幹的同事發揮強項,所以要了解他們,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讓他們有充分的發揮機會。」
今年6月出任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定下「一脈相承 縱深相連」(Grow the Nexus, Link the Links)的願景,他表示,香港工程界要做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未來我們會加強培訓,讓香港與內地的人才互相了解兩地運作系統的異同,也讓外地人才理解內地運作方法,互相交流分享,促進內地與海外工程專業團體接觸,既有廣度,亦有深度,一同走出國際。」
寄語年輕人:擴闊視野 練好溝通技能
人才短缺是香港長期問題,馬紹祥不諱言,工程業人才缺口甚大。他指建造業議會最近一項調查顯示,現時本地工人欠缺數以萬計,專業人才亦數以千計。雖說政府財政赤字有可能減慢工程進度,但基於人才缺口龐大,所以對新人入行沒有影響,加上業界不斷引入新科技,需要培訓人才應用,年輕一代變得更加重要。
創新科技令工作更有趣
「香港出生率下降,畢業生人數愈來愈少,今年DSE考生不足5萬人,與我當年十數萬人應考少了一大截。未來我們要多做工作吸引年輕人,由中學開始向他們介紹工程師工作,配合STEM教育,冀能吸納更多年輕人選讀工程專業。我們亦會加強與大學的聯繫,助同學們在工程路上走得更暢順,願意留下發展。」
馬紹祥到廣東省東江流域考察。
馬紹祥指,年輕一代入行可有不少機會創新發展,尤其業界不斷引入新科技,大大提升效率之餘,亦為工作增添趣味。「BIM、VR、AR、IoT,各種科技也可應用到工程項目中,而建築方法亦推陳出新,像組裝合成法,在工廠預製組件,結合科技應用,跟以往大為不同。行業鼓勵年輕人善用科技創新,而這正是他們優勢所在。」
積極發展人際網絡
他十分鼓勵修讀工程學生加入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學生分部」(Student Chapter),在大學時認識行業的師兄師姐,畢業後成為畢業生會員(Graduate Member),並參加青年會員事務委員會(Young Member Committees),與不同界別的工程師交流,認識他們的專能,一可擴闊視野,二可擴大人脈,當遇到難題時也懂得請教適當的人。「一個人的知識始終有限,遇有問題不懂解決,得找適當的人請教。所以我常說人際關係很重要,我的經驗是開放自己,願意多與人溝通,這可讓你從不同前輩身上學會更多。年輕人不妨趁在學時多鍛鍊人際溝通技能。現在大家習慣手機溝通,互傳訊息,一句起兩句止,表達能力弱。但出來社會做事,往往需要面對面溝通,才能建立信任。」
他特別鼓勵新一代出外交流,當交換生體驗異地文化,在陌生的地方學習待人處事,會有很大得著。「年輕人應多往外走走,有機會的話,內地和國外都應該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尤其現時網上信息太多太雜,真假難辨,因此要眼見為實,最直接是親身體驗,確立自己的想法,別被網絡虛言蒙蔽,做個真正自主的人。」
馬紹祥縱橫工程界數十載,他說慶幸當年能發掘自身興趣所在。人生有句座右銘,他常常記住:「Be who you are, not who the world wants you to be.」。「要做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別讓世界去支配、影響你,做別人要你做的事。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才會全情投入,有更好發揮,再忙也不會覺辛苦,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