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社區或村屋天台陸續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從源頭減碳,擁抱綠色生活。然而,惡劣天氣偶有發生,本港亦曾有太陽能板於颱風來襲時飛脫而構成危險。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工程系學生受此啟發,研發出結合風能與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太陽能風樹」,能因應天氣情況自動調節組件開合,除可提高產能效率外,同時避免被強風吹倒,為社區帶來安全及具效率的智能可再生能源方案,並在多個比賽獲獎。

Jacky(左)及Matthew(右)於在學期間合作研發「太陽能風樹」智能可再生能源管理系統,期望為社會帶來安全及具產能效率的可再生能源方案。
「太陽能風樹」是兩位不同工程專業的IVE畢業生在學時期的合作項目。修讀電腦及電子工程高級文憑的葉東運(Jacky)及電機工程高級文憑的林昊熹(Matthew)在IVE求學時,於職業訓練局(VTC)智慧城市創新中心參與項目研發,二人拍檔參加市區重建局與IVE合辦的「『縱』智成城」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構思能幫助社會的創新方案。他們從日常生活所遇的難題出發,再考慮各自工程領域知識去構思參賽項目。適逢當時超強颱風蘇拉襲港,有天台太陽能板遭吹脫,事件讓Jacky想起家人的兒時經歷:「家中長輩曾分享小時候居所較簡陋,每當風雨來襲,電力供應不穩定,要憂慮隨時斷電而不敢貿然煮食或洗澡。」Jacky遂提出設計無懼風雨的可再生能源裝置。
Matthew對可再生能源亦感興趣,他憶述IVE課堂曾教授智能電網的發展及應用,讓他了解到發展可再生能源不僅是安裝太陽能板及風車等硬件,也要考慮能源收集、分配及傳輸等應用層面,才能提升發電效率。「當時我將電機知識學以致用,集中構思硬件配置及能提升效率的能源傳遞方案,Jacky則發揮其編程技能,最終構思出『太陽能風樹』。」

第二代「太陽能風樹」優化了裝置外觀及產能效率,完善太陽能板的開合功能,呈現出更貼合「樹型」的外觀。
自動化運作 安全生產可再生能源
顧名思義,「太陽能風樹」結合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系統,設有太陽板和風葉等組件,其獨特之處是加入「自動追光系統」及「風速監測系統」兩大功能。自動追光系統可偵測太陽照射方向,自動調整太陽能板的升降及面向,提升產能效率;風速監測系統可實時監察風速,在強風時自動收起太陽能板,避免被吹倒。
以跨範疇背景拍檔參賽,兩位男生在過程中各自發揮專業知識,互補長短。其中Matthew負責硬件部分,利用太陽能板及風力感應器,配合具油壓調節功能的機械臂作為裝置骨幹設計,能在惡劣天氣中運作;Jacky則負責編寫裝置的自動化運作程式及操控介面,並將系統連結至公共氣象數據,收集風速、風向及日出時間等資料,讓裝置能按實時數據,自動調整至最佳的產能模式。

Kelvin(中)表示,中心與業界合作,希望於海濱位置設置「太陽能風樹」原型機,收集應用數據作進一步發展。
他們表示,要將課堂所學轉化為有利社會的方案並不能紙上談兵,要考慮控制成本、社會需求等務實層面。Matthew說:「感謝老師教導我們如何平衡成本及裝置效率,即使是低成本的零件,只要配合得宜,亦能發揮理想效用,希望將來可以應用於社區或住宅屋苑。」
承先啟後 精益求精
Jacky及Matthew現分別升讀本地大學的電腦工程學士及電機工程學士課程。二人表示,他們研發的第一代「太陽能風樹」已交予修讀電腦及電子工程、電機工程,以及電腦及數據工程高級文憑的IVE師弟妹接力,並在VTC智慧城市創新中心的支持下,進行第二代研發,希望進一步完善設計。團隊在原有的基礎上,優化裝置外觀及產能效率,完善太陽能板的開合功能,呈現出更貼合「樹型」的外觀。

在VTC智慧城市創新中心及IVE老師的支持下,「太陽能風樹」已交予IVE的師弟妹接力研發,並於電力公司舉辦的「節能低碳創明天比賽」中獲獎。
創新中心的署理高級項目主任杜璟庭(Kelvin)表示,中心致力推廣智慧城市及STEAM教育,並攜手業界將學生的智慧創新方案帶到社區。他認為「太陽能風樹」的構思,適合為公園及社區中心等設施提供額外的供電選擇,推廣可再生能源及綠色生活。Kelvin續指:「中心現正與業界洽談,希望於今年能在海濱位置設置『太陽能風樹』原型機,收集應用數據作進一步發展。此外,原型機亦會在不同場合展出,向公眾推廣可再生能源應用。」
繼第一代「太陽能風樹」於「『縱』智成城」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中取得優異獎,第二代「太陽能風樹」亦在電力公司舉辦的「節能低碳創明天比賽」中取得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組別銅獎,為團隊帶來莫大鼓舞。Kelvin期望未來有更多學生運用創意及專業知識研發創新作品,推動社會發展。
想了解更多詳情,瀏覽以下短片:
來源:VTC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