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陣子,大小企業紛紛投入資源推動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早在這大趨勢出現前,本地創科公司Greentins創辦人田承輝(Thomas)已決意開發綠色產業,近年更研發出「微藻反應器」、「再生木海綿」及「無土綠牆」等減碳與減廢並重的方案,成功開拓市場。
Thomas早年曾留學瑞士修讀酒店管理,千禧年畢業返港後卻轉投建材業。他憑努力獲賞識而多次被「挖角」,後來身居公司第二把交椅,欲推行改革卻遭阻撓,讓他有感事業面臨「瓶頸」,便萌生創業念頭,毅然於2005年創立環保建材公司。
創業難 做環保更難
那時尚未流行ESG和減碳概念,企業亦不太重視環保,故起初經營困難。Thomas回憶那段日子,一天到晚都是「見客、洗樓、派傳單」,更曾因自己疏忽大意,看漏標書細節而連累公司虧蝕50萬元,最終要變賣物業周轉。同時,他不想影響公司聲譽,故決定「蝕錢」也要照做,卻意外地因此贏得客戶信任,慢慢累積一班忠實客戶。

Thomas(右)開創綠色科技事業,研發環保建材技術和產品,推動減碳減廢。
Thomas眼見每年有大批仍有用處的物料丟進堆填區,深感與其售賣別人用廢料製成的建材,倒不如自行研發和生產環保產品,更可助本地堆填區減少廢物,加上他是兩名子女的父親,亦希望留給下一代美好環境。於是,他的公司開始轉型,利用過去從事建材生意的經驗,並深入了解建築師採購物料的要求、留意歐美環保建材發展,自行研發環保產品。
開發技術 迎來減碳大趨勢
2015年,Greentins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合作研發微藻專利技術(GT MicroAlgae Technology),並開發出創新專利減碳系統「微藻反應器」(MicroAlgae Reactor)。微藻反應器利用水生微藻進行產氧光合作用,釋出經淨化的無碳空氣,其二氧化碳去除率每年可達5,500公斤,堪比100平方米的林地。
Greentins亦與NAMI合作開發「再生木海綿」(G-Moss),它以高達50%的回收物料製造,包括木粉和包裝,減輕香港廢棄塑料和木材的堆填負擔;並可用作「環保土壤」進行無土種植,同時免卻積水滋生蚊蟲的問題,適用於種植綠牆植物和食用蔬菜,並已通過香港食品安全測試。

「無土綠牆」則利用無土種植技術,在懸掛裝置上種植大量植物,形成一幅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綠牆,適用於公共交通、商場、碼頭、辦公室等人流量高的場所作為空氣淨化系統,減碳減廢。
近年在ESG趨勢下,不少企業投放更多資源於節能及減碳,例如有商廈和政府建築物採用無土綠牆,亦有企業於辦公室設置微藻反應器。微藻反應器亦於2022年9月獲香港CMA檢定中心檢定為「負碳排環保裝置」。Greentins又於2022年11月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合作,向使用微藻反應器的企業頒發「減碳環保企業認證」。
黑暗盡頭 總有光明
Greentins現時辦公室位於科學園,並於元朗設佔地約1萬平方呎廠房,主要用以種植微藻,而再生木海綿則在內地生產。Thomas表示,每當看到市面的進口環保產品,便會思考可如何減低成本及盡量利用本土廢料製造,為香港減碳與減廢。因此他有意把生產線遷回香港,並擴充生產規模。

Thomas說,微藻反應器利用水生微藻進行產氧光合作用,釋出經淨化的無碳空氣。
然而,Thomas亦面對一般創科企業的最大問題—資金不足。雖然政府於2021年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計劃2050+」並提出「零碳排放.綠色宜居.持續發展」的願景,但現時仍停留在鼓勵性質的階段。他希望政府能加強落實政策到不同層面,協助他們這類環保創科企業的發展。同時,他亦相信因應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相關企業需要很多人才,年輕人應多加了解,把握這個機遇。
Thomas勉勵年輕人說:「機會由自己創造,不要只抱怨和等待。人生如太極,最光明的時候,往往會有一點危機;但最黑暗的時候,亦總有一線曙光。」他又笑言自己創了一套「暗黑試煉法」,多年來每當他遇到困難和迷失時,便會於晚上走進漆黑山林、在黑暗中前行,「當時心裡會恐懼和畏縮,但要迫自己去克服,繼續前行,當走到盡處、見到路燈,便發現一切堅持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