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在網上發現《中年好聲音》的精華片段,一口氣看完,頗有感觸:追逐夢想無分年齡,真的嗎?
追夢似乎是年輕人的專利,中年人即使有心有力,也會被拒諸門外。這次放寬年齡限制──限35歲以上者報名,可說是史無前例。
舞台表演講求聲色藝全,最佳例子是18歲參加新秀歌唱大賽一鳴驚人的梅艷芳。現實殘酷,中年人一臉風霜踏上舞台,在全城觀眾面前獻藝或獻醜需要莫大勇氣,可見參賽者真的「豁出去」了。
把握人生最後機會無可厚非,但心臟必須強大──當事人追夢是自由,觀眾批評也是自由。演唱《狂野之城》的大叔,很認真地模仿郭天王的舞姿,但節奏感總差了一點點,似是「眾人皆醒我獨醉」。
說到參賽理由,「熱愛唱歌」、「享受站於舞台」、「為了一圓參賽夢」都算是合理、真誠。至於「為兒女作榜樣」、「想證明追夢無分年齡」,則有點矯情。如果五音不全、台風「騎呢」,甚至臉容「甩皮甩骨」,說得再偉大、再正能量,又如何?
節目名稱叫「好聲音」,說到底,還是歌藝最重要。經評判團講解,方知演唱一首流行曲並不簡單。很多「唱K達人」滿腔熱情,但這不等同有條件成為職業歌手。一位女歌唱老師、一位年輕時簽約唱片公司但歌星夢碎的男子,歌藝都很好,但演藝行業太講運氣,他們走完比賽過程已算是夙願得償,何必問以後。
追夢宜趁早,年輕時付出過,中年後便能隨遇而安。曾經放棄夢想,直至生活穩定後回頭一試亦勇氣可嘉。至於從來不談夢想,只求扛起人生責任養家活兒的眾生,同樣值得尊重。
「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是信者得救的心靈雞湯,卻不是人人適用的真理。追夢除了勇氣,也要對個人能力有準確認知,否則就是「一場單戀」,堅持一輩子也是徒然。
文:黃擎天
商科腦,文青心,貓型人格,喜歡微觀生活,研究人性,以文字自勉勉人。前半生涉足出版、廣告和廣播業,實現寫作和旅遊夢想。後半生要更愛自己,時間留為己用,及早完成「餘生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