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的個人電腦(PC)常常「當機」,需要復原作業系統、重新安裝軟件、電池很快耗盡等,朋友建議我轉用蘋果電腦(Mac)。我雖有點心動,但不敢離開舒適圈──從學生時代使用Windows和Office至今,好比一段老夫老妻的關係,不滿一定有,但不會隨便「離婚」,因有太多現實考量。
多年前曾買過iPhone4和iPad2,最後因「適應不良」而放棄,讓我擔心歷史重演,再次浪費金錢。我曾失敗一次,還有可能學會操作蘋果的iOS作業系統嗎?我只懂大易輸入法,Mac卻沒有內置,如何解決?我有付費月租版Office,但它有Mac版本可供下載嗎?一個帳戶可供多少台電腦使用?家中的印表機可以搭配Mac使用而不必買新的嗎……舒適圈外似乎步步驚心,何苦呢?
年紀漸長變得守舊因循是人生必然,情有可原,可也是一種窒礙進步的心理障礙。還好,對於不懂事物的好奇加上征服難題的好勝,讓我決定先作風險評估(risk evaluation)。
我先到網上爬文章,列出問題後,兩次到訪蘋果直營店。平日逛電腦商場,總怕遇上不耐煩的店員,蘋果店員卻耐心講解。確認有方法解決大易輸入法和Office這兩大難題後,我認為反正要花錢,順便多學一樣新事物才划算,便決定展開「冒險之旅」。
相對在官網郵購,我選擇到直營店購買人生第一台MacBook Air手提電腦,就是想現場「開箱」,讓店員教我完成各種設定、下載Office和附有大易輸入法的OpenVanilla程式。我把握機會問這問那,一坐5小時意猶未盡。
我不是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的「教徒」,也不為蘋果產品的外觀心動,這次倒是被它的售後服務折服。首次購買附送一次電話諮詢服務,我約在3天後,透過即時真人對話,解決大堆「新手疑難」。蘋果在乎顧客體驗,更沒有把中老年人拒諸門外:直營店提供各種免費課程,沒有購買產品也可報名,借用便成。開眼界、長知識會帶來愉悅,喜見很多中老年人也來學習新科技,這招免費教學很聰明,就是吸引「生客」試用產品。雖說財雄勢大好辦事,有心有力才是關鍵。
從PC過渡到Mac,過程竟比想像中順暢,之前是思慮太多。原來裹足不前,是我們低估自己的適應能力,可又高估挑戰難度、誇大不安和恐懼所致。維持現狀不是罪過,但可能錯過意想不到的風景呢!為自己勇敢一次,人生棋局便產生變化,引發蝴蝶效應,步步驚心也可能是步步驚喜。
「跨出舒適圈」是動詞不是名詞,身體力行才是真實,空喊口號只是自欺欺人。
文:黃擎天
商科腦,文青心,貓型人格,喜歡微觀生活,研究人性,以文字自勉勉人。前半生涉足出版、廣告和廣播業,實現寫作和旅遊夢想。後半生要更愛自己,時間留為己用,及早完成「餘生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