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或「不思考」,哪個會令腦袋較疲累?你或認為「答案唔使講都知」,但筆者希望透過以下個案分享,讓大家再重新思索。
「你可以快點幫幫我嗎?我很想減少洗手次數、嘗試告訴自己雙手已很潔淨,但最終還是控制不了,最近皮膚更因過度清潔而出紅疹。我已看過皮膚科醫生但沒有效果,因我塗上醫生開的藥膏不久後又會去洗手,結果把藥膏都洗掉,於是醫生建議我先處理好心理問題。」阿偉因受強逼症困擾一段長時間,決定前來中心求助。
筆者與阿偉一起了解其強逼症的根源,亦建議他多注意自己的內心狀態,例如情緒、聯想等,阿偉聽後反應很大地說:「嘩!這樣做的話,我豈不是要不斷思考?那會更疲累呢!」
像阿偉般過度清潔雙手的人不多,但很多人與阿偉的想法一樣,認為多注意自己、不斷思考會更疲累。其實我們表面上以為自己「沒有思考」,但事實上並非真的完全不思考,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自己在思考」;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沒在思考時,腦袋仍是如常運作的,它並可能會把我們看到和聽到的資訊自行聯想到不同危機,這樣腦袋反而可能會聯想得太遠、過度運作,而且或無意間讓我們內心產生負面情緒而不自知,便有機會被這些情緒影響,像被控制了一樣。
因此,筆者建議阿偉多注意自己的內心狀態,正是希望能協助他改變上述情況,重新成為自己的主宰,而不是被個人情緒主導,亦可避免腦袋自行聯想得太遠的情況,減少過度運作的機會,所以「不思考」其實是比較疲累。
筆者建議大家多作思考,當然那並非為達到某種成就或成果,而是想大家有意識地讓腦袋好好沉澱、漫無目的、沒有限制地去思考,也就是「放空」的意思。要留意「放空」並不等同甚麽也不做,篇幅所限,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如何有效的「放空」。不過大家可以從今天起,先開始嘗試多注意自己的內心和辨識情緒!
文:梁瑋瑩
香港註冊輔導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