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是生活不能或缺的一部分,每個年齡層的人工作方式都不同,也不一定要進入職場。舉個例子,在求學階段的青少年要上課,下課後要溫習和做家課等,都是他們的「工作」;至於身為家庭主婦,每天處理家務、看顧子女等,雖然整年無休,亦沒薪酬,但不也是「工作」嗎?
而進入職場的,工作種類和性質,由我們按個人興趣自行選擇,待遇也自然各有不同。
一些心理學家指出,工作在社會心理上有多方面的意義,甚至比金錢更大,包括建立自我價值、給予個人地位、提供社交機會、認識朋友、消磨時間等,也讓我們可以服侍他人,而感到生活有意義。
在工作場所難免會遇上一些個人沒法解決的難題,尤其初入職場者或不時會感到困惑,而社工亦會協助處理這類個案。最常見的例子是案主感到上司對他不公,因為他要負擔的工作量比同事多。社工一般會如此開解:那是上司測試你工作能力的方式之一,若能完成的話,對方會放在心裡,日後提拔你晉升的機會亦較高。
別忘記,社會轉變得很快,工作方式也得適應,就如疫情期間,不少上班一族要「在家工作」。又例如青少年的輔導方式,近年亦開始透過網上進行,面談機會較以前減少,從事青少年工作的社工自然要適應配合。
至於退休一族,雖巳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但也可利用空閒時間去當義工,像在長者活動中心擔任興趣班(書法、繪畫、手工等)的導師,前往探訪「獨老」或「雙老」等,讓日子過得充實, 也讓受助者感到人間有情!
這種工作方式或許跟過往任職的有所不同,但也是工作的一種。能夠善用人生最後階段的時間工作,除了有意義外,也能為自己的一生添上色彩!
文:林慧
資深社會服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