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勞工處的統計數據,本港去年有23人在工業意外中喪生,其中19人是建造業工人,加強工地安全並保障工人生命可謂非常重要。隨著當局推動工地安全意識及加強罰則,建築業界亦積極推行智慧工地,即「4S管理」(Smart Site Safety System),期望能以科技改善工地安全。
工地應用科技挑戰多
近年筆者亦經常處理有關建築安全的項目,透過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分析以改進工地的安全性和效率。然而,過程中卻遇上不少挑戰,尤其工地結構往往十分複雜,涉及高架、地下挖掘、地下水道和密閉空間等不同工程和場景,而不平坦的地面更散布各種建築材料,要安裝人工智能科技並切合不同工程需求進行系統設置,說易行難。
雖然現時已有很多先進硬件,包括智能手錶、頭盔、標籤、鎖、空氣質量檢測儀、警報器等,但最大挑戰是如何串連這些智能硬件,並透過中央管理平台控制,以有效地做到數碼化追蹤、數碼化工作許可、危險區域進出管制、智能監控設備等各項功能。
以近期一個地下水道工程項目為例,地下水道的建設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一環,當中有不少密閉施工空間,如水泵房和地下室等。當工人深入地底或密閉空間工作時,很容易會面臨缺氧或吸入有毒氣體的危險。再者,地下水道環境的複雜性,也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如救援人員需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找到受困工人位置,從而影響救援速度。
顧及特殊環境因素
要在這類項目實現「4S管理」,必須特別考慮地下水道和密閉空間的特殊情況,著重科技設備的便攜性之餘,如何維護設備電源亦是一大重點。因此,我們用上智能標籤(smart tag)方案,1年毋須充電仍可無縫運作,能配合即插即用(plug-n-play)設定模式的裝置,以及可移動電源的空氣傳感器和藍牙感應器等裝置。
當工人配戴智能手錶或智能頭盔時,所有硬件設備與智能中央管理系統相結合,可監察施工區域工人人數和工人身體狀況等。當工人需進入危險區域施工時,只需在應用程式提交申請,系統會即時處理;如果申請獲准,應用程式的二維碼將會更新。而工人在施工期間穿戴相關配備裝置,智能設備將持續監測工人健康指數,一旦發現異常(如心率不正、缺氧、處於昏迷狀態,或檢測到空氣質素出現異樣),毋須工人發出求救,系統已可即時透過簡訊或手機App通知有關人員,同時傳送工人實時位置,以便及時救援。
實現智能工地較商業應用複雜得多,當中所涉及的技術設備、實地情況、裝置配套等有很多變數,並沒有標準方案。最近我參與的數個不同工程項目,例如橋下空間施工、工地機械移動、吊塔區域安全管理等,都以實現「4S管理」為目標,各配以不同智能安全管理應用,下回再與大家分享。
文:陳智銓(Arthur)
思路富邦集團(SagaDigits)創辦人暨集團成員隨賞科技有限公司(Compathnion)行政總裁。思路富邦專注於大數據、導航及智慧追蹤項目的技術方案,以改進全球企業的市場推廣、物流、保安、特管及用戶體驗等表現。團隊屢獲殊榮,以香港為發展基地,銳意開拓國內及其他海外國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