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過活,才能不枉此生?有人覺得平淡是福,也有人追求建功立業,戲劇大師毛俊輝(毛Sir)認為,人生應當享用每個甜酸苦辣的經驗,即使走到四肢痠痛,感受比黃蓮再苦都好,最終湧上心頭的只有甜味,那就不枉此生了。且看他膝下徒弟不計其數,包括黃秋生、謝君豪、張達明、劉雅麗等,導演作品深受觀眾歡迎,成為香港話劇團首位「桂冠導演」,藝術成就備受各界嘉獎……所有甜美成果的背後都是千噸努力、萬分堅持、無條件付出,不怕挫折,只怕沒有深刻地經歷過。當累積了一堆堆經歷時,人生又豈會枉過!
印象中的毛Sir,從來都是官仔骨骨、笑容可掬,這個形象就如他對戲劇的熱愛一樣,堅持了大半生。
不枉此生
在舞台世界遊走了40多年,毛Sir就如企業家白手興家一樣,逐磚逐瓦為自己鋪出一條戲劇路,自言是個幸運兒的他,並沒有濫用那些似有非有的運氣。「因為我很幸運,所以我很珍惜,世上沒有東西是理所當然的,眼前所擁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爭取回來,眼見自己擁有一個個經歷,我覺得不枉此生。」
就是8年前患上胃癌的經歷令他產生這個想法嗎?聽到筆者與他聊起那個人生關口時,他笑了笑,點點頭說:「患病前,我已經在劇壇工作了好一段日子,然而當時的心態是想為自己爭取更多,病癒後,我發現自己對生命有另一種領悟,既然我的人生已擁有那麼多經歷,不枉此生了。」
為藝術發聲
毛Sir說那個生死考驗令他學會將自己放下,不再為自己去爭取,而是為劇壇去爭取。他認為既然寶貴的生命得以保存,就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價值和眼前的工作,為此他當上了牽頭人,創辦「亞洲演藝研究」進行本地戲劇研究工作,又成立「毛俊輝戲劇計劃」繼續尋找舞台上的可能性,目的是推動劇壇發展。
「香港市民向來對劇壇認知不足,大家均視表演藝術為娛樂事業,我覺得這是不對的,表演藝術是文化事業的一部分,當中有一些具娛樂性的演出,但不是全部,如果只將表演藝術視為娛樂的一種,那就太低層次了。」他認為要推動劇壇前進,業界要與政府合作,去年他進行了一個關於本地主流戲劇實踐現的研究報告《香港劇場有多少作為?》,通過與業界大大小小劇團的深入訪談,讓大家有機會發聲,再利用他本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業界的生態環境作出分析及評估,以為將來發展提出具體建議,並作為政府推動文化政策的內部參考,由一位戲劇大師來研究劇壇,所提出的方案的確比行外人來得精闢。
追求屬於自己的夢
說回毛Sir的戲劇路,當日在香港浸會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前身)外文系畢業後到美國修讀戲劇藝術碩士課程,其後開展表演事業,及後應香港演藝學院(APA)邀請回港執教鞭,接著加入香港話劇團,直到目前邊創作邊研究,一步跟一步,比老天安排得更為完美,筆者很懷疑,現實生活又怎會如此步履清晰呢?
他笑言從來都沒有甚麼周詳計劃,只是曉得自己在人生每個階段想追求的目標而已,因為有目標,自自然然有勇氣和決心去爭取。「年青時,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於是透過父母給我的第一筆起步資金去留學,跟著我很努力地讀書,目標就是考取獎學金來支持自己追求夢想。」追求夢想當然是一件美事,不過現實總歸事實,假如追錯了夢,就要趕快回頭。「當時想過,如果美國沒有人欣賞我做戲的話,一定會stop。」
不可能成為Robert Redford
正值70、80年代的美國,毛Sir以亞裔演員身分在美國主流劇團發展,曾有位百老匯導演跟他說:「你是一個很有才華的演員,但你永遠都不可能成為Robert Redford(羅拔烈福),因為Robert Redford是美國人,觀眾會認同他可以代表自己,但即使你演得再好,觀眾都不可能認同你。」
東方人在西方,難免遭到膚色所限,挫折頻頻,雖然司空見慣,卻又如此殘酷,然而他沒有卻步,反而勇往直前,由演員做起,從小劇團晉身至大劇團,曾參演著名的音樂劇《太平洋序曲》,其後當上導演,27歲就擔任美國加州拿華利劇團藝術總監,及後出任紐約新美亞劇團副總監,在沒有政府資助下,能打破種族的枷鎖,得到美國劇壇及觀眾的接受,不用言語說明,也足以證明他的實力、價值,他真的在追求一個屬於他的夢。「有夢想,就要有勇氣去追求,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更要知道這是否屬於自己的夢。」他認真地說。
我覺得不滿足
40多個寒暑,戲劇對毛Sir的吸引力依然很大,他說那分熱愛會隨著歲月而起變化,正如年輕的他透過戲劇來認識世界和表達自己,站在台上表演令他獲得很大的滿足感,後來在排練演出的過程中,他體會到追求學問和個人修養很重要,接著他遇上美國著名戲劇大師Sanford Meisner(桑福德邁斯納)。
當時Meisner對他說:「我講的是最淺、最簡單、最基礎的,你對戲劇已經認識了那麼多,不需要拜我為師了!」但往往最淺、最簡單、最基礎的才是最重要,於是他成為Meisner退休前的學生。「從他的身上,我重新審視自己對表演藝術的認知、理解和體會,當我對表演藝術認識得更深入時,我的表演就更有力量,對戲劇的熱愛更大。」從追尋之中反省,又從反省之中領悟,對戲劇的熱情愈燒愈烈,無怪乎他當年在APA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講師之一。
從戲劇發燒友到戲劇大師,就是那一句:「只要覺得不滿足,就會繼續學習。」
信自己
約毛Sir訪問,等了又等,先是排練香港藝術節的《情話紫釵》,接著到北京與當地劇團合作京劇,然後回港準備到內地演出,年過60的他似乎一刻都不讓自己停下來,別人覺得他工作繁忙,但當事人反而認為每個經歷都令自己成長。「要令自己繼續grow,我選擇去爭取不同的新經驗。」
前進要有價值,不過每走一步都可能令自己跌出安全網,特別是當人名成利就時,更不願意冒著風險前行,寧可逗留在安全網中享受片刻安逸,然而這不是他的做人宗旨。「當年不管離開APA或香港話劇團都好,我都有不安全感覺,不過我信自己,知道我所追求的目標是實在的,也是有價值的,不是為了虛榮,我就有勇氣前行。」
不要太天真
縱有時勢運氣,毛Sir的成就都是靠雙手掙回來的,眼見時下年輕人對追求夢想只談不動,他由衷地說:「年輕人不要太天真,有夢想就要嘗試,不作嘗試,只會停步不前,縱使面對現實條件的不足,就當是一場鍛鍊,為自己的事業打好基礎;只要肯捱,就能追尋到自己的夢想。」此時,他笑問筆者,這似乎不是一個很時髦的建議,筆者笑言,金石良言從來都是以古為鑑的!
精品創作
當人類吃飽穿暖後,下一步就是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加上香港人生活緊張,需要生活調劑品來平衡生活上的壓力,表演藝術可說是最佳生活調劑品之一,卻不如其他休閒活動那麼受歡迎,能夠場場爆滿似乎只有大師級人馬才能做到,中小型劇場往往只有5成入場率,歸根究柢,是文化、也是作品質素使然。
近年來,本地舞台劇演出的數量及觀眾都有增長,但毛Sir認為舞台劇的質素仍然有待提升,期望舞台上能出現更多戲劇精品。「所謂精品就是大家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去製作的優秀作品,舉例說,我花了1年來籌備《情話紫釵》的劇本,當中沒有任何酬勞,但我知道要從粵劇之中發展出一個新戲出來絕不容易,於是我邀請了電影《無間道》的編劇莊文強、麥兆輝一起創作,令整個創作過程有更多火花,我相信只要有好戲,即能吸引更多觀眾入場欣賞舞台劇。」
說到好戲,當年執導的原創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於04年分別獲邀代表香港參加第7屆中國藝術節演出和為上海舉辦的「上海慈善基金會」籌款演出;05年編劇及執導的《新傾城之戀》在香港一再重演,更先後在上海和北京作首次全粵語舞台劇的公開演出,獲得國內極大的迴響,所以當他離開香港話劇團時,獲劇團贈予首位「桂冠導演」的名銜,當之無愧。
桂冠導演
毛俊輝,出生於上海,在香港成長,大專畢業後遠赴美國愛荷華大學修讀戲劇藝術碩士課程,及後在當地開展演員及導演事業,留美17年間曾與當時劇壇上多位頂尖藝術家和創作人合作。85年返港出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也曾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中國北京大學及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作客席講課,01年出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08年離任時獲贈香港話劇團首位「桂冠導演」名銜。多年來作育英才,執導過不少出色的舞台作品,獲得多個獎項,包括5度榮獲由香港戲劇協會頒發的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的「藝術家年獎1999」(舞台導演)、04年獲政府頒予銅紫荊星章、08年獲《Time Out Magazine》選為藝文界代表「香港英雄」等。